最具爭議的君王,最具爭議的登場

隋朝下半部的歷史,主人公叫做楊廣。

後來唐朝給楊廣上了個封號,是為隋煬帝,而“煬”這個字,在謚號裏頭,屬於惡謚、下謚,帶有極強烈的侮辱意味。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楊廣的登場就充滿著爭議性,他的奪嫡,他的登位,都充滿著血腥和瘋狂,甚至後世還流傳著他弑父篡位的說法——這種說法堂而皇之的寫在《隋書》和《資治通鑒》上。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事情的真相,或許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

奪嫡事件Ⅰ——一頓飯,一場禍

隋朝後半段的故事,要從一頓飯開始。

這頓飯的時間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冬至夜,用我們江陰人的話說,這是頓“冬夜飯”。只是吃這頓飯的,不是一般家庭,而是隋朝的滿朝大臣。

在隋朝,冬至是個重大的節日,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這一天,操勞了一年的民間百姓,不管多窮多苦,總是要置辦幾件新衣裳,另外,再準備一桌好飯,祭一下祖,祈求一下平安。

天下統一已經快十年了,數百年間的戰亂,正逐漸消逝在民眾的記憶中,當朝文帝勵精圖治,兢兢業業,此時已小有成績,正是一派盛世氣象。

以此,這年的冬至,民間也是格外熱鬧。

宮內也一樣。冬至日是滿朝大臣、各地藩屬進京朝賀上貢面聖的日子,但是,這一年情況有所不同,文武大臣們這天突然接到了太子府的通知,說太子要在東宮請客設宴,還請各位賞臉參加。

太子楊勇,乃是楊堅和獨孤伽羅的長子,在楊堅稱帝的同一天,他就被立為太子,至此也已經有十八年的時間了。

楊勇雖不像乃父一樣深沉威嚴,但寬仁厚道,為人率性,從根性上說,倒也不壞。楊勇也很早就幫著楊堅處理政事,在東宮僚屬的協助下,也時常給楊堅提些還算中肯的建議,楊堅看在眼裏,也覺得“孺子可教”。

當然,楊勇也有讓楊堅感到不爽的地方,那就是——奢侈。

當然了,楊勇所謂的“奢侈”,其實也是楊堅求全責備,比如說吧,有一次,楊勇在鎧甲上紋了些花紋,這就讓楊堅不爽了。為此,楊堅還搬出了一番“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的大道理,然後,要求太子把老爹平時穿用的幾件衣裳拿回去看看,時時警戒自己,不能墮入歧途。

以“簡樸”這點而言,楊堅倒確實是個好榜樣,《資治通鑒》是這麽說的:

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禦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

這段話的意思大概這麽幾條:一、楊堅很會過日子,穿用的東西,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二、楊堅對吃不講究,除了大型的婚喪節慶需要擺宴,平常時節,每頓飯就一個肉菜;三、楊堅不僅對自己要求高,對別人要求也一樣高,充分發揚了模範帶頭作用,從後宮嬪妃到滿朝文武,都紛紛效仿。

當然了,楊堅的“簡樸”確實有些苛刻,不要說一般帝王做不到,就是平常仕宦子弟,也覺得困難,但是,朋友們,楊堅這麽做可不是在作秀,這個皇帝,幹什麽都喜歡政治當先、上綱上線,“簡樸”也一樣。

做個對比吧。南梁的蕭衍,也是夠節儉的,住所就一張床,不喝酒,不碰女人,不聽音樂,不吃葷腥,但是,說到頭,蕭衍的“儉”也不過是“私德”,他自己是儉了,但滿朝文武、親貴子弟,一個比一個奢,搞到最後,居然國庫空虛,“日不暇給”。這樣的“儉”,就沒有太多意義。

但是,楊堅不一樣,他的“儉”乃是一項基本國策,不僅他自己身體力行,他還要求整個國家不論貴賤,也跟著他一起踐行,因此,才會“天下化之”。

楊堅一生經歷了三個亡國之君,北齊的高緯、北周的宇文赟以及南陳的陳叔寶,要說這幾個貨有什麽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一個“奢”字,而且是各有各的路數,花樣翻新;以此為鑒,楊堅將“儉”字上升到政權存亡的高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對太子的求全責備,同樣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太子對這番話有沒有聽進去呢?以後我們就知道,沒有。

因為這個沒有,楊堅對太子,當然也就有了些芥蒂。

言歸正傳。太子在東宮招待群臣,有些大臣雖然抱著一個“沒有先例”、“不知吉兇”的想頭,但是話說回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是萬萬得罪不起的,以此,不管是心裏犯嘀咕的,還是沒犯嘀咕的,都很賞臉,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