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五章 相臣人選(第4/4頁)

在戰前,整個中原地區人口大約在一億兩千萬到一億四千萬之間,以秦嶺、淮水為線,南方(不含兩川)的人口約在七千萬左右。受戰事的影響,浙西、東閩、江西東部、淮西、荊襄等地的人口減損最劇,人口數據分別下降兩到七成不等,南方因戰事減損的兩千萬人口,則主要集中這些地區。

不過,淮東、寧湖以及洪澤浦以南等地區,非但沒有受到戰事的太大影響,反而因為流民的湧入,使得人口大幅上漲,其中以崇州、海陵、平江、淮安等地最為明顯。崇州五縣的丁口由戰前五六十萬,激增到此時的一百二十萬;海陵府在除崇州縣之外,丁口也從之前的一百一十萬,激增到一百六十萬。

過剩的人口,為崇州、海陵兩地沿海荒地的開墾以及新產業,日益繁盛的海貿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刺激著新產業及海貿的強勁增長。

不過,也已經有些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在扞海堤建成之後,沿海荒地大規模的得到開發,使得近十年來崇州、海陵兩府的新增糧田,多達三百萬畝。但是就在這個大量荒地給新開墾出來的背景之下,崇州、海陵兩府的農戶人均占有耕地量十年間約計下降了有百分之八。

只是這些細節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林夢得、李書義、吳梅久等人,都沒有注意到。

有越兩百余年來,人口增長約一倍,自然增長率不足千分之二。在世人習慣多生養的傳統下,如此低的自然增長率,是靠高夭折率、疫病、饑荒以及內部血腥的大規模戰爭等額外因素強行壓制下來的。

而林縛推行新政,就是要著手解決高夭折率,解決大規模不可控的疫病,解決饑荒及解決內部的戰亂問題,要是還想放手不管,放任丁口的年自然增長維持在百分之三左右,將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據。

很多人都意識不到“百分之三”的自然增長率有多恐怖,但要保持這麽高的自然增長率,以南方五千人口為基數,二十三年將增長到一億,四十六年將增長到兩億,一百年之內,南方人口就將增長到八億。但一百年內,能叫秦嶺,淮水以南的南方地區糧食總產量增長十六倍嗎?

新帝國即將揭開序幕,治國當慮百年事,立國策當以一百年為遠景進行考量,而不能只看到五年、十年。林縛希望人口能出現大的增長,但這個是有度的,而不應不受限制。

林縛估計,收復北方之後,將兩遼、西北、西南等地都納入中樞治下,全國人口約計有九千萬左右。一百年內人口增長四倍,包括海外移民在內,人口增長到三億到四億之間,是可以忍受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一百年之後,新政思維,新產業以及新學新技術的發展,都將徹底紮下來根,民眾的生活水準有大幅的提高,多生養的習慣也就能克服,到那時候甚至有可能反過來還要鼓勵生養。

但是,在一百年之內,總人口增長十六倍,那就絕不能算什麽好事了。

林縛沒有明確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但已經埋下“余丁稅”的引子;在新兵役制裏,余丁也是要先於獨丁征入營伍;在新政裏,林縛也有意維護長子繼承宅田的傳統,有意消弱余丁的經濟、家庭及社會地位,說到底都是提前埋下的引子。

林縛對後世在進入近代工業社會以後的人口爆炸式增長,有著深刻的印象。林縛就是想通過這些手段,在宏觀層面上控制丁口,爆炸式的,不受控制的增長,但短時間裏也不希望將丁口的高增長率立即打下去。

在制定國策時,以百年為時間單位進行大局權衡,是相臣級人物所必須要具備的素養。目前,林縛還只在劉師度身上看到點影子,也算是他此行海州最大的驚喜。

但是很可惜,劉師度已經年過花甲,也是今年剛剛出任江淮宣撫使司,要等兩三年將他調到中樞,再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等到確定能用他出相的時候,劉師度怕是都快有七十歲了。林縛實在沒有興趣任用七十歲的老頭擔任新帝國的首相,故而年紀已經有六十三的宋浮,也根本不在林縛相臣人選之列。

想到這個問題,林縛就頭痛得很,沒有合適的相臣人選,在戰事結束之後,想偷懶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