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五章 相臣人選(第3/4頁)

雖說趙醉鬼兒在當世建造匠術之上有著極深的造詣,但崇學館初立之時,林縛沒有將趙醉鬼兒列為崇學館學士之列。倒是他開創性的利用煆燒石漿之法,林縛只能捏著鼻子,不管他人的反對,將他列入崇學館學士之列,許他開館立學,以便能將他的建造匠術及煆燒之新學能繼續發展,發揚光大。

當然,能開創煆燒石漿之法,也離不開整個新學大發展的背景。

趙醉鬼此時經窯煆燒而成的石漿,性能已與婆羅山灰相仿,但對窯溫要求極高,差不多達到跟琉璃窯同等的火力才夠,需要用高麗輸入的優質山南煤,煆燒成本才能降下來,才能優於海路運婆羅山灰過來。不然就算發現新式漿料的煆燒之法,也根本沒有實用的可能,就如同以往琉璃器只是大富大貴之家的玩物,斷沒有機會走進尋常百姓家。

除了婆羅火油、婆羅山灰以及當地的金銀銅錫等物給運回中原來,江淮等地對南洋另一種特產,需求也格外的大,那就是產自柔佛國的蕉麻。

中原用麻制衣、制網、制繩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但中原所產的麻類作物,不耐腐蝕,易腐爛,“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原意倒不是說漁人懶惰,而是麻質漁網浸水後不及時晾曬,腐爛極快。在近海捕撈及海航時,麻質漁網及麻繩的腐爛問題就更加的尖銳,突出。

林縛原以為這種問題要解決,要等到尼龍生產出來。不過要等尼龍生產出來,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驢月。

鐵絲繩的成本極高,無論是軍用還是商用船舶,目前還只是在關鍵處才會采用鐵絲繩。麻繩易腐爛,大不了換勤快一些,畢竟有海貿的厚利撐著,還不至於換不起。柔佛蕉麻的發現,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蕉麻產自柔佛國普遍種植的芭蕉樹,當地人使用蕉麻制衣、制繩、制網、編席,也不知道有幾百、幾千年的歷史。蕉麻制物,質輕、堅韌,特別是在海水裏長久浸泡也不易腐爛,幾乎是眼下能找到的,最優質的編織漁網與船用纜繩的原料。

最初南下南洋的船隊,還主要是從柔佛國收購現成的漁網、麻繩,蕉麻的特性給進一步證實之後,到今年南下南洋的船隊,就開始大規模從當地收購蕉麻原料,以供應江淮的制繩、制網工場使用。由於蕉麻的優質特性,軍部還將其列入嚴格外流的軍需物資之列。

眼下淮東新產業的強勁增長,可以說是新學奠定了基礎,但諸多有著優質特性的新物種大規模使用之直接刺激作用,也日益明顯。

在新學裏將博物學單列,也是意在鼓勵去發現、應用新物種。畢竟要等格物學發展到能大規模合成新物種的階段,也許要上百年、幾百年。而大自然本身就是蘊藏著無數的瑰寶,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就能為新學、新產業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林縛起念在海州、江寧、崇州等地先設博物館,除了激勵博物學的發展,還是要向世人展示新學發展的成就,也是要世人走進博物館就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更直觀的開眼看世界。

建設博物館,不是簡簡單單的造一座建築,還要盡可能齊全的收集物種,還要對之分門別類以及鑒別特性,也是當前博物學要做的主要事情。眼下只是先把框架立起來,物種收集及分門別類的工作還要慢慢地去做。

※※※※※※※※※※※※※※※※

林夢得、劉師度午後就離開海州南返,海州城又恢復往日的平靜。

但到午後,又下起雪來。林縛無事在雪院裏練了一趟刀,額頭微汗,看著宋佳與捧著大肚子的劉妙貞走進來,拿白布抹刀收好,披起衣裳,走到廊下。

宋佳感慨道:“兩個煩人的家夥總算是走了……”

林縛哈哈一笑,又頗為可惜地說道:“可惜劉公年歲已高啊!”

“哦?”宋佳詫異地看著林縛,知道他不會無的放矢,說出這種的感慨。

林縛攙著劉妙貞坐下,他則隨意地坐在打有雪粒的欄杆上,也不覺涼。

他一直在考察能真正代他主持樞密院的人選,也是新帝國的相臣人選。

林續文身為林氏宗族之嫡首,不合適出相,林縛將來打算讓他接替林庭立主持公府會議,而不會叫樞密院丟給他主持。

林夢得在處理實際事務時,有著豐富的經驗,但他身上也是有嚴重缺陷的,他是將來的相臣之一,但叫他全面主持樞密院,則不合適。

作為新帝國的相臣,不僅僅要能夠接受新學、新政,更要有能力主動引導新學、新政的發展。

劉師度雖然顯得有些保守,雖然是舊系官員脫胎而出的人物,但他長期歷任海陵、淮安等地,又領過鹽鐵司,主持過鹽鐵榷稅新政的實施,有著豐富的治政經驗,還是就是他能從新學、新政上自發的產生新思維。在林縛看來,劉師度身上最為難得的,是林夢得等人所不及的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