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二十二章 海東勢力(第2/3頁)

即使東海寇鼎盛時期,海東與中原的聯系實際上都沒有徹底的斷過。而在淮東稱霸東海以後,濟州島到海州、鶴城的航程更是最短縮短到三天,使福江島、松浦港到海州、鶴城的航程縮短到五天之間,海東與淮東的聯絡更是密切。

甄氏、佐賀氏、近鄉氏以及李氏、遲氏,為了表示對淮東沒有異心,同時也要學習淮東的新匠術,常年有數百子弟在淮東或事商貿或入學,更有甚者,李氏、遲氏更有數十子弟加入淮東軍出任將校,領兵作戰,這些都極大的促進了海東與內地的聯系。故而甄封、佐賀賴源、近鄉津野、遲胄等人說是首次來中原,但在此之前對中原一點都不陌生。

想到淮東能在短短三四年間,將海州這座濱海臨戰的鹽業小城,改造如此規模的軍港大城,駐以五萬精銳雄師,直接威懾燕胡控制的魯東地區,甄封等人猶能感受淮東的強大之處,實非高麗、扶桑等寡民小國所能對抗。

甄封等人這次跨海西渡來覲見林縛,一是面賀國公府開府治政的盛事;二是應林縛之邀,來海州商議擴大高麗戰事;三來是議將來海東地區的權力分屬……

扶桑及高麗以及儋羅等國歷來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只是燕胡在遼東崛起後,清水司一戰全殲高麗在北方邊疆屯駐的十萬精銳,高麗遂在國相左靖等人的控制下,徹底地淪為燕胡的附庸。而東海寇勢力盛時,扶桑、儋羅與中原的聯系也告中斷。元越對地方控制力尚助處於崩潰的地方,又怎麽去管轄高麗、扶桑等藩屬國?

崇觀十一年,林縛率水步軍精銳萬余人跨海東征,在松浦、西歸浦諸戰裏,重挫佐賀氏及高麗水步軍,使佐賀氏、近鄉氏及高麗甄氏等家降服,徹底打通海東的商道。

林縛除了在海東地區設立濟州、福島兩處受淮東軍司直接轄制的自由貿易港外,還又將松浦、平戶等地從九州島割出來,設立名義上受儋羅國轄管的東州都督府,並在海東地區以馬一功為首,維持兵額多達一萬五千眾的海東行營軍武備,以維持淮東在海東地區的強勢存在。

不過,一方面,出於隱藏實力的目的,一方面林縛當時還沒有掌握中樞,故而也沒有辦法以元越的名義直接給扶桑及高麗國下國詔,對海東勢力進行正式的權力劃分。

公府治政以來,林縛正式掌握元越的軍政大權,樞密院之下設外藩司,直接管理藩屬事務。高麗國王以及扶桑最高執政太宰的任命,至少在名義上,都需要得到元越朝廷的國書授詔,才算名正言順。

當然,以往元越對海東沒有節制力,只是名義上擁有宗主國的地位,對高麗及扶桑的權力更替沒有什麽約束力。高麗及扶桑承認元越的國書授詔,只是給元越臉面,即使不承認,元越也無可奈何……

但到這時,特別是國公府在海東地區以濟州都督府及海東行營軍強勢存在著,國書受詔的意義就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得國公府直接幹涉高麗及扶桑的權力更替,除了有正當名份外,還有強大的威懾性跟操作性。

這一次,林縛將直接以樞密院的名義立國書傳詔,封甄氏為高麗忠烈王,廢除李氏的王爵,授權高麗忠烈王甄氏召集高麗民眾推翻受國相左靖把持的李氏偽朝。也將強令扶桑太宰府遷往九州島,由佐賀氏及近鄉氏輪流執掌太宰府,以治扶桑國政。

當然,把持高麗、扶桑的舊有勢力不會輕易就範,那等待他們的就是戰事將進一步的擴大。

從林縛率淮東軍跨海東征以來,佐賀氏、近鄉氏在淮東的支持下,征滅平氏,平分了大隅國土,隨後,近鄉氏又征滅長宗我部氏,佐賀氏征滅了毛利氏,轄土相比以往都擴大了兩倍有余,成為扶桑諸國新崛起的兩大霸主……佐賀氏所控制的武士,也由松浦戰之前的一千五百人擴大到五千余人,近鄉氏所控制的武士也達到四千余人,聯合軍高達五萬余人,兩家控制的人口高達三百萬,已經有與當前控制太宰府的北條氏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的能力。

要說有什麽不滿,就是林縛在佐賀氏與近鄉氏之間采取平衡策略,使他們兩家聯合之余相互制衡,一家都不要想壓過另一家,無法一家獨占九州島以達到真正制霸扶桑的最終目的。

不過,佐賀氏與近鄉氏兩家,任何一家想到獨力對抗北條氏都顯得實力偏弱,實際上有聯合作戰的必要。也正是有淮東平衡策略的背書,使得他們的聯合有著更實際、可靠的基礎,不用擔心會給盟友在背後捅刀子。

也由於淮東直轄的福江自由貿易港就緊挨著九州島,使得佐賀氏、近鄉氏受益最大。

以濟州、福江為主體的自由貿易港,承接著對扶桑、高麗的主要海貿重任。海貿以生絲、綢布、瓷器、煤鐵、兵甲、棉布、染料、蔗糖、海鹽、糧食、馬匹、皮料、金銀銅貴金屬等物為主,每年的交易量多達六七百萬石,津海級、林政君級的大型商船有近百艘活躍於海東近海,每年的交易額高達兩千余萬兩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