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百五十三章 前奏(第3/3頁)

走下巖背,十三根高約四丈的工字形鐵柱有如生根一般豎立在那裏。羅文虎暗自感慨,換了別家勢力,不要說架懸索橋了,短短七八天裏,將這十三根鐵柱生根一般的豎在這裏都沒有可能。可笑羅獻成臨死之前竟然還想割隨州為王!

這麽湍急的水流,即使兩岸有固定物,想直接架設浮橋都是極難,即使水流沖不毀浮橋,敵軍在上遊搞幾艘船裝滿土石,也是一沖即毀。不過,在水面及對岸都為敵軍控制範圍,架設懸於水面之上的懸索橋又談何容易?

當世在峽江之間架設索道或懸索橋,一般不能使用麻繩,麻繩太軟,拉開三四百步長,繩就會直接蕩到水面上,那就成了浮橋。使用鐵索鏈也不成,環環相結的鐵環索太沉。

懸橋與浮橋對鐵索的拉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浮橋有浮舟為底,將鐵索托住,主要是抗擊水流對浮橋的沖力,而一根重於數千斤的鐵索繃直懸於水面之上,鐵索對兩岸鎖橋固定的直接拉力,就將大到驚人的程度,而鐵索自身的強度能不能承受這麽強的拉力也是個疑問。更不要說還要叫人畜能行走其上了,很容易直接將鐵索橋壓垮掉。

當世在溪河之上造索橋,通常使質量輕而強度及剛性都頗強的竹索。不過就算一夜之間能從龍爪巖與對岸的山門巖之間架起竹質懸索,就算懸索繃得極直,一點不蕩下來,離水面也只有十四五丈。敵軍控制水面,船從竹質索道之下而過,舉火便能燒之……

在看到淮東所產的鐵絲繩之前,羅文虎怎麽也無法想象淮東軍能在龍爪巖與山門巖之間先造索道,再造懸索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