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百零七章 戰起(第2/4頁)

韓立陷彭灣嶺後,沒有急於西進,與田常部合圍荊門城,而立奉命沿漢水晝夜南下,在彭灣嶺降將姚林的配合,襲奪石城南八十余裏外的長林。

長林隸荊州,雖說不是正好處於荊門往荊州的必經之道上,但偏離也就二十余裏。占據長林,將能限制荊門守兵南撤,也將能限制荊州守兵北援荊門。

此外,漢水從襄陽南下,經石城到長林,數百裏江段差不多都是南北流向,但過了長林縣,就拐了一個近九十度的大灣,往正東方向折去,一直到漢津匯入揚子江。倘若漢津守不住,長林將下除漢津之外封鎖漢水,抵擋淮東水營戰船進入漢水的最佳地點。

從漢津過來一直到長林,漢水曲折流長約三百裏。在得到漢津失陷的消息之後,淮東水營想逆水而上,至少要需要三天時間,這段時間足以叫長林守兵鑿沉舟船封堵塞漢水了。而奔襲長林,可以防備長林守軍毀城燒糧,避入荊州……

韓立奪長林,田常率部亦用血腥手段剪除荊門外圍的防壘,於十九日將兵馬推到荊門城下。此時,周繁亦率新附軍主力五萬步騎也過了石河驛奔荊門而來。隨同周繁所部一起南下的,還有燕將普碣石所率八千騎兵,也是葉濟羅榮本部最先渡過漢水的騎兵精銳。

荊門外圍防壘盡除,守兵困守孤城,周繁將兵馬展開圍城,而普碣石則率騎兵繞過荊門,直插到荊州之外,奔襲荊門西南的當陽、河溶兩城。

在東北角長林城給叛將韓立占得,有五千精銳進窺其北,西北又有八千鐵騎長驅直入,胡文穆在荊州雖有三萬水步軍,卻不敢出城援荊門。

守將陳掇在荊門有五千守兵,將官家小都叫遷去荊州,胡文穆明裏說是叫將卒安心守城,但無外乎是要拿家小為質,防止守軍不戰而降。

由於淮東軍近十萬兵馬在黃州附近已經完成集結,前鋒已經進入漢津、黃陂境內,爭奪對漢津、黃陂外圍地區的控制權,主力隨時都會兵臨城下,周繁、田常在荊門就沒有時間再去按部就班的攻城。取土造墁道,形成斜坡通道,有利將卒直接進入城頭與守兵廝殺。但堆填墁道工程浩大,要強迫民夫丁壯冒著守兵從城中怒泄而下的箭石將一袋袋用布袋裝起來的土填到城墻根上,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非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跟人力不可。

沒有時間玩水磨工夫,周繁率部進抵荊門城下,一是使人進城勸降;二是將四鄉八裏捉來的民眾,將他們趕到城下,填壕平壘,為強攻荊門做準備;三是叫南漳、鐘宜等地的降將率降卒先行登雲梯攻城,先讓他們見見血,殺殺人,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北燕一起爭富貴,也能減少本部兵馬在血腥攻城戰中的消耗……

※※※※※※※※※※※※※※※※

雖說林縛早就下令要胡文穆對荊州以北地區進行堅壁清野,然而胡文穆一直猶豫不決。在南陽城被圍後,梁成沖守不住南陽已沒有什麽轉機,胡文穆還是沒能下決心,一直到南陽陷落之後,才下決心對荊州北部地區進行堅壁清野。

荊州轄地極廣,從南漳、鐘宜往南到荊門,再包括揚子江以西,漢水以西的荊州東南三角區域以及荊州以西的夷陵府,整個區域轄有十三縣。

在燕胡兵馬主力渡過漢水之後,荊湖軍一是兵馬不足,二是戰力不強,分兵守諸城易給敵各個擊破,但是要將除荊州、夷陵之外其他城池全部摧毀,將十三縣的民眾都遷入荊州或揚子江南岸去,不給燕胡留一個人,留一粒糧食,一是時間上做不到,二是胡文穆本人也未必有這麽大的決心。

徹底的堅壁清野,本身就需要下定足夠的決心。特別是正進入秋熟季節,逃亡將成饑民,更多人即使曉得胡人兇殘暴戾,仍希望將糧食收割入袋後再逃。

而對胡文穆及他周圍的荊湖文武官員及地方豪紳來說,將除荊州、夷陵之外所有的北岸城池全部燒毀,將帶不及搬走的儲糧全部燒光,即使最後贏得戰爭,荊湖也將給打殘。而上百萬民眾背井離鄉,待戰後重返家園,其安置之事,也非那時的荊湖那能承擔。一直到南陽陷落後,見淮東軍在鄂東地區堅決登岸,在胡文穆的心裏,未償不希望淮東軍能將燕胡主力吸引過來,而使荊州逃過一劫。

待到確認燕胡主力在樊城渡漢水,胡文穆才曉得荊州之戰是他逃不過的劫數,這時候才真正下大力度的清野。只是留給胡文穆的時間變得極為急迫,他本希望荊門那邊能擋一擋,能給他爭取更多的時間候,等到不能再守時,他才會考慮將荊門的守兵撤下來。

胡文穆沒想到荊門側翼彭灣嶺一線的聯寨,會在短短一兩天時間裏陷落。外圍防壘的陷落,使得荊門陷為孤城,敵軍大規模插進來,甚至還往縱深抄襲長林、當陽河溶等城,就徹底切斷荊門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