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一百三十七章 配刃(第2/4頁)

太後雖老,但是心不昏。這對淮東來說不能算是好事,但眼下還是要妥協一下。林縛蹙眉稍作沉吟,說道:“海陵王自然也是會一心為社稷的,依太後所言,沒有什麽不妥。”頓了頓,又說道:“眼下緊要的事情,一個是派人去廬州報捷,將皇上迎回來主持國政;一個就是江寧城百萬民眾嗷嗷待哺,淮東軍防務甚緊,衙門官署拖延一日不立,便有數百人數千人淪於難事。只要民生能安頓下來,這天下就亂不到哪裏去,善後之事也就簡便易行……”

這兩三天來,林縛與淮東諸人都不直接露面,一直都是黃錦年、劉直代表淮東具體協商,兩樁事的基調確定下來之後,林縛今日受召進宮,也只是表個姿態。

攜旨去廬州迎駕,除了劉直之外,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永興帝未歸江寧,張玉伯只能權知江寧府,而無法正式的出任江寧府尹,但有這點也足夠了。江寧府尹的人選,除了張玉伯之外,也沒有其他人更能給大家所接受。

除了廬州迎駕與江寧府衙需立時重組之外,朝堂要維持運轉,還有千頭萬緒的善後事務要處理。

即使永興帝與諸多官員不作掙紮的返回江寧,利用徽州潰敗及棄都等事進行清洗,對六部官員進行大洗牌,也是必然要做的事情。不僅淮東要做,梁太後及海陵王要在朝堂之上立足,他們也必然要給淮東牽著鼻子走,去做這些事情。

江寧絕大部分官員,在江寧城破之前,都隨帝棄都西逃,該拿下誰,該保留誰,該打壓誰,誰拉攏誰,都有極大的考究。即使江寧及皇城防務、宿衛都在淮東兵馬的嚴密控制之下,也不意味著梁太後、海陵王、沈戎等人在這些事情沒有自己的利益要爭奪。

淮東要想將永興帝順利的迎回來,避免江南猝然間陷入分裂,有些利益則必然要讓步。除了嶽冷秋、董原、胡文穆等統兵帥臣外,對隨帝西逃的官員,也不能過於苛刻的進行打壓,要有必要的安撫。

梁太後提出要海陵王、永昌侯參與政事,林縛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讓元鑒海、元錦秋一起參與善後事務的決策。只要將兵權抓在手裏不放,善後事務怎麽處置,要不合他的心意,完全可以推倒重來。

梁太後精力畢竟不濟,身子骨遠不如林縛那般能煎熬,商議善後事務小半個時辰,神情便疲倦得很。

看著老太後打哈欠,元鑒海站起來請退,林縛還不能無恥到硬拖著不走,耗太後的精力。

※※※※※※※※※※※※※※※※

淮東不可能放棄主導地位,善後事務怎麽決定,說白了就是宋浮、林夢得、高宗庭、秦承祖在背後商議好具體的細節,由黃錦年代表淮東到政事堂,跟元鑒海、元錦秋、沈戎他們討價還價,最終拿出一個叫大家都“歡天喜地”的方案出來。林縛沒事自然不會參與具體的討論。

不過,今天是正式的首開善後之議,林縛做做樣子,也要到政事堂走一番,不能馬上就丟手將事情甩到一邊去。至少也要等林續文回來,才能做甩手掌櫃。

太後疲乏,林縛就與元鑒海率諸臣告退,到政事堂議事,名義上也是要這邊議出什麽名目再請太後抉擇。

張玉伯權知江寧府,先讓江寧府衙恢復工作,接手救濟之事,是為當前最急迫的事情。入冬天江寧天氣極寒,這三兩天,林縛雖然安排淮東軍對城裏難民進行救濟,但每天仍有許多餓死跟凍死的屍體給擡出城安葬。

永興帝棄江寧西逃,在走之前,消息就傳得滿城都知,即使沒有資格隨帝巡狩的官吏,也多在叛軍來襲之前逃亡出城,整個江寧府衙,從府尹、通判到各司槽參軍等大小官吏,幾乎是逃之一空,僅有少數低層官吏手腳忙些,給困在城裏,又經張玉伯、陳西言組織,及時退到皇城逃過兵禍。

張玉伯權知江寧府,能給大家接受,但江寧城裏的治權,張玉伯也無法一人包辦。

最為關鍵的,就是負責治安的江寧府軍怎麽重組?

其他地方,府軍及鄉兵通常也會兼顧到城防,但江寧城從來都是守備軍與府軍涇渭分明。守備軍負責著防務,府軍負責治安,挨到永興帝以江寧城為帝京,守備軍就變成禦營軍,而皇城及宮廷宿衛、禁衛兵馬又歸禦馬監所轄。

江寧府軍在最後關頭,跟禦營軍一樣,也告崩潰,僅有兩三百人追隨張玉伯避入皇城,沒有淪為亂兵,這部分人馬必然還要繼續用。

江寧即使不算下屬諸縣,入籍的城坊戶就有十五萬萬戶之巨,府軍要負責治軍,僅有兩三百人是遠遠不夠的。淮東軍如今對江寧城進行嚴格的凈街,將一萬多兵力投進去,都覺得有很大的不足。即使正常時,江寧府軍也有十營編制,再壓縮,三五千人也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