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三十八章 三個折子(第2/3頁)

說起成軍之速,倒不是僅有江東左軍一例。想梁家蟄伏沁陽時,也就灌雲伯梁成翼率五六千精銳,但是梁習、梁成沖奉旨西擊天襖叛軍時,也是先從地方募集萬余壯勇,裝備起來就拉出去攻營拔寨。

說起來道理沒有什麽兩樣,陳塘驛慘敗之後,梁氏父子被迫交出兵權,但也有一大批將官、老卒跟著回沁陽解甲歸田。以這些將官,老卒為基礎,梁家兵力擴編萬余人,自然也是拉出來就能打。

梁氏父子能做到這一程度,是梁氏數代將門的人脈積累。

雖說軍中將門也有兵法、戰術傳習的傳統,但主要還局限於師門傳承,遠不及林縛建戰訓學堂批量培養來得迅速、有效、正規!

聽梁文展這麽說,劉庭州便放下心來看戲,知道嶽冷秋必有說服林縛的手段,或者說是換林縛出兵解徐州之圍的條件。

當然了,這些條件必然是大損張、嶽而有利顧、林,嶽冷秋定是吩咐過陶春,不能輕易將這些底牌攤出來——這也就是梁文展所說的,嶽冷秋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林縛雖然年紀輕輕,但能爬到如此高位,又有如此聲名,自然不是簡單之人,嶽冷秋什麽把戲,他能看不透,拖一拖便能讓陶春將嶽冷秋答應下來的好處全吐出來——這也就是梁文展所說的,林縛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好吧,大家都裝腔作勢,劉庭州便也回淮安城去,徐州一時半會也滅不了,看陶春怎麽跟林縛鬥法?

劉庭州暗道,嶽冷秋親自過來還差不多,陶春一員武將,比心計又能比得過林縛?關鍵是嶽冷秋、陶春他們沒有什麽底牌可用。

劉庭州給日頭曬了發昏,回城吃甜瓜解暑,天將黑時,門官傳報陶春求見。劉庭州也想早日促使林縛出兵解徐州之圍,召陶春進來。

“劉大人,這是嶽督讓我死也要保住的三本密折,想讓劉大人看過,再決定哪些密折呈往京中!”陶春從懷裏掏出三本嶽冷秋在徐州裏寫就的奏折來。

劉庭州心裏疑惑,嶽冷秋要答林縛什麽條件,讓我摻和進來做什麽?

翻開第一本密折,竟然是請罪折子。嶽冷秋將蕭濤遠叛變,剿撫流寇不力,督運漕糧不力等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請辭去江淮總督一職。

劉庭州心想嶽冷秋決心還是真大,知道林縛不會容他繼續騎在頭上,開出的條件竟然是辭去江淮總督之位。

嶽冷秋既然將這些事的罪責都攬到頭上來,折子遞上去,張協也不能保他了,也就不存在反悔的可能。這個條件不可謂不誘人。

不過嶽冷秋從江東總督的位子挪走,不等於林縛、顧悟塵就能從中受益。想來憑借這本折子,林縛也不會動心,輕易就同意出兵。

劉庭州又翻開第二本折子,竟然是建議朝廷設置江防大臣,位同總督,薦顧悟塵任之。

江淮總督權限太大,嶽冷秋上了請罪折子,他就算舉薦顧悟塵代替他,朝中也不大可能通過。設江防大臣或江防總督,薦顧悟塵任之倒更實際一些。此舉對朝廷來說,也能避免將江東大郡的權限過於集中江淮總督之手,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增加顧悟塵的權柄,朝廷允之的可能性極大。

顧悟塵順理成章的往前再邁一步,可以正式脫離程余謙的節制,超過王學善、王添、余心源等人,成為與江淮總督、江寧兵部尚書同等級別的超級地方大員。

對朝廷來說,在東南形成寧王、寧王府長史以及江淮總督、江寧兵部尚書、江防大臣相互牽制的權力格局,似乎也頗為不錯。

劉庭州覺得第二本折子已經相當夠分量了,伸手去拿第三本折子,心裏就疑惑了,嶽冷秋難道還覺得前兩本折子打動不了林縛的心?稍加琢磨,心想也許,畢竟第二本折子嶽冷秋沒有決定權,只是建議設江防大臣而己,許不許在朝廷。

劉庭州翻開第三本折子,乍看之下,差點將密折扔掉。

陶春在場,劉庭州也不便罵嶽冷秋禍害淮安,只說道:“平息了流禍,淮東大部分地區都將恢復太平,哪裏需要常設制置使?嶽督此奏折,絕不可行!”

嶽冷秋的第三本折子,竟然是建議朝廷設淮東制置使,以淮安為治所,薦林縛任之。

制置使作為地方軍事長官,戰時有權節制府縣文臣,不常設,常出現邊關大鎮之設。這次要不是流禍太烈,難以制,江寧也不會行權宜之計,給林縛安著靖寇制置使的名義調他來守淮。

一般說來,制置使權限還比不過提督,但壞就壞在曹家開了一個惡例——曹宏範借奢家之亂要挾朝廷答應曹家子襲父職,曹義渠所襲曹宏範的官職,就是固原制置使。

此例一開,嶽冷秋建議設淮東制置使得行,林縛日後效仿曹家,指定繼承人,奏請朝廷批準,朝廷甚至不能拿這個為借口對林縛直接用兵。以林縛此子的手段,淮東制置使成為常識官職,又以淮安為治所,他便能將淮安府變成他林縛的私人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