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來不是夢(2)(第3/5頁)

通過和匈奴的一場大戰,趙國守邊總司令李牧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並得到了領導趙悼襄王的信任。趙悼襄王任命李牧為趙國國防部長,主要負責艱苦的抗秦事業。可惜的是李牧雖然軍事才能出眾,可趙國此時政治環境也很復雜,李牧不僅要面對秦國的壓力,還要經受趙國內部排擠打壓,日子很不如意。

公元前243年正月,春節剛過,萬象更新,秦國的糧倉也更新過了,空空如也,為了能填飽肚子,始皇帝過完年就又把部隊都派出國吃飯了。不是嬴政吝嗇,而是秦國的軍隊人數的確太多,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數字,別說國內有了饑荒,就算風調雨順,嬴政也準備嚴格厲行節約,讓鄰國幫自己養活軍隊了。

始皇帝嬴政獨創了以戰養戰的政策,這可忙壞了蒙驁,他又兼任起了秦國農業部長一職,專門負責解決秦軍的溫飽問題。他理解領導的意圖,這麽做既可以鍛煉軍隊,增強戰鬥力,又可以緩解國家的供給壓力。於是他帶領著大軍瞅準目標,一舉攻占了魏國的兩座城池,一分錢不花解決了溫飽問題。

盡管蒙驁解決了秦國軍隊的溫飽,但秦國國內還是糧食供應短缺,也怪秦國流年不利,本身勞力不足糧食就不夠,現在又鬧了蝗災,蝗蟲吃了老百姓的糧食作物,可老百姓再氣憤也不能吃蝗蟲,秦國陷入了空前的糧食危機。

秦國飽受蝗災,為了解決糧食危機,始皇帝曾簽發一道命令:“誰能交糧1000石,就授爵一級。”大災之年,國家一般都開倉放糧,賑濟百姓。秦國反而向老百姓征集糧食,不是始皇帝餓得神志不清了,而是國庫實在沒糧。

大災之年坐以待斃不太符合始皇帝的性格,他在饑餓中頓悟,匈奴常年缺糧,但國家仍然正常運轉,靠得不就是做無本買賣嗎?既然軍隊已經探索以戰養戰的新思路,能不能把以戰養戰升級成以戰養國呢?知難行易,始皇帝馬上召開常委會議,常委通過表決,一致同意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去別國運糧是上上策。

國內遭受蝗災,領導都餓得不行,正在魏國搶奪糧食的秦將蒙驁也在考慮為領導分憂之法,正在此時,他收到了始皇帝的最高指示:“國內缺糧,秦國人民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所有的秦國士兵應以大力搶糧為目的,奮勇前進。”蒙驁在士兵面前手拿秦王詔書,拼命煽情,士兵中很快傳出為秦王去搶糧的吼聲。

蒙驁得到了秦王“以搶奪糧食為最高目標”的指示後,迅速率領搶奪心切的秦軍,繼續進攻魏國,一舉攻下了魏國的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等二十城,然後不顧當地群眾意願,強行把那裏規劃為秦國的糧食供應基地。於是這裏的糧啊、豬啊、羊啊送到了秦國去,秦國國內糧食危機得到緩解。

秦國的肆意擴張,早就引起了各國的不滿,尤其是這次秦國不顧國際法的規定,為了從別國口中搶奪糧食,不斷侵占別國地盤,這對其他國家的尊嚴是一種挑釁,引起很多國家不滿,就連一向愛好和平、危機感較差的楚國,也覺得秦國實在太過分了,於是楚國名流春申君想給秦國點顏色看看。

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一直以來,他在楚國的地位都飽受爭議。楚國的憤青經常發表文章,指責他欺世盜名,欺負老實的楚考烈王,更是有人故意攻擊春申君,毫不客氣地說,楚國的衰弱是他一手造成的,春申君必須做出解釋。文章認為秦國勢力之所以越來越大完全由於楚國,而楚國病根在春申君。

面對自己在國內的輿論壓力,春申君受到信陵君的啟發,上次信陵君組織五國聯軍,成功打擊了秦國的有生力量,自己作為國際名流,同樣具有超強的號召力和軍事才能,何不再次組織聯合國軍聯合抗秦?這樣既能用聯軍的力量,打擊秦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又減輕自己在國內飽受的輿論壓力。

春申君不愧為國際明星,號召力那是一呼百應,在他的邀請之下,趙、魏、燕、韓四國都紛紛出兵響應,聯合國軍正式成立,春申君眾望所歸,被順利推舉為聯合國軍的總司令。在春申君的提名之下,通過聯軍軍事委員會的認證,趙國的將領龐煖光榮的被選舉為作戰總指揮,率領五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向秦國。

公元前241年,常年和秦國死掐的五國聯軍再度聯手,楚國春申君出任總司令,由於有了之前勝利的經驗,五國聯軍直接打到了函谷關前。可能是想起當年的驍勇,聯軍從上到下表現得相當浮躁,竟然犯兵法之大忌,派趙將龐煖當先鋒,率領精銳部隊,孤軍深入到秦國腹地,結果被秦國打敗。

春申君組織五國抗秦,卻堅決不擔任總指揮,不是他厭惡權力和名聲,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他有自知之明,自己連楚國都玩不轉,像這種國際聯合作戰更別提了,另一方面他知道一旦自己擔任總指揮,為了服眾,必須要讓楚國的將士帶頭拼命沖鋒,而委任趙將龐煖,就可以讓趙國的士兵去打頭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