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來不是夢(2)(第2/5頁)

為了保持戰鬥力,秦國的軍人采用專職制,大批有志青壯年應征入伍後,只參與軍事訓練,不從事糧食生產,這樣雖然保證了戰鬥力,但也使大量的勞動力無法從事農業生產。鄭國渠水利灌溉工程的開工,又抽調大批勞力,因此國內大量的耕地荒廢,各種因素導致了糧食短缺。

沒有糧食,老百姓只能發發牢騷,忍耐再忍耐,可一旦軍隊餓了肚子,卻是很嚴重的,輕者影響到士兵的戰鬥力,重者能導致國家的破產崩盤。為了解決糧食危機,秦國四處求援,畢竟秦國的名聲不太好,根本無人理會。在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秦軍發揚傳統優勢,結合常年侵略的經驗,去別國搶糧。

秦國國內缺糧,軍隊為了吃飽飯,想去別國搶糧,計劃報到嬴政那裏,嬴政更是直白,當即下令:“率領部隊燒殺搶掠,不要手下留情。”看來嬴政也是餓過了頭。蒙驁為了吃頓飽飯,堅決地貫徹了領導的意圖,率領饑腸轆轆的秦軍一口氣攻下了韓國十二座城池,大肆搶劫之後暫時肚皮無憂了。

秦國鬧糧荒,趙國可是能吃飽飯的,趙王趁秦國餓肚子想折騰一下,可主動找秦國麻煩又沒那個膽子,想到上次燕國曾找過自己麻煩,趙國就想去燕國敲詐點油水。可派誰去呢?由於人才短缺,趙悼襄王只有把守邊大將軍李牧調回,擔任攻燕總指揮,李牧沒有辜負趙悼襄王的期望,連破燕國兩城,收獲頗豐。

李牧在趙國軍事界的後廉頗時代可謂是名聲大噪,由於趙國和匈奴做鄰居,因此邊防將軍可是有能力的人才能擔任的,畢竟這關系到趙國的國家安全,李牧當時就是趙國邊防軍總司令。這次趙悼襄王之所以敢調回李牧攻燕,是因為李牧憑借自己的精心準備,剛剛在邊境狠狠地教訓了匈奴,把匈奴暫時打殘了。

李牧剛調到邊防守邊時,匈奴對趙國的威脅是很嚴重的,作為新任邊防軍總司令,上任伊始,他就在心裏盤算著怎樣讓匈奴吃一場打敗,一勞永逸地解決胡虜的問題。可匈奴軍隊不是一般的強悍,要想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那是十分不容易的,李牧為此計劃了好多年,最終迎來了這場大勝。

為了戰勝匈奴,李牧制定了如下措施:自行任免軍中各級指揮員,在任免幹部方面不唯才而唯聽話;在邊境私自亂收費,從而提高士兵工資,改善士兵夥食;無視士兵抗議,對士兵實行魔鬼式訓練;加強警報系統建設,成立偵查大隊,增強軍隊預警能力;增強團隊意識,不準私自傷害匈奴士兵。

李牧在做邊防軍總司令時制定了很多看似不合邏輯的措施,他自行任免幹部其實為了方便上令下行。私自收費用於士兵其實提高了戰鬥積極性。魔鬼式訓練是為了適應和匈奴騎兵作戰。注重偵查,不準私自作戰是讓匈奴的每次南下空手而回。總之這些舉措代表了李牧作戰思想的先進性。

李牧先進的作戰思想讓他最終擠入戰國末期名將之列,但趙國最高領導趙悼襄認為李牧的所作所為,論罪早就夠得上槍斃了。幾年不敢跟匈奴交手,丟了趙國軍事界的面子,甚至趙國的士兵也不理解李牧,認為因為他的怯懦阻擋了將士報國。

誰不理解都沒關系,但領導不理解卻是個嚴重問題。李牧在邊關進行軍事改革,遭到了趙王的不理解,於是趙王讓李牧下課,任命了新人,結果新任將領在趙王的授意下和匈奴幹了幾仗,都大敗而回,軍士傷亡很大,邊境重變戰場,邊民生產生活都受到很大影響,無奈之下,趙王不得不重新讓李牧出山。

重新上任的李牧依舊我行我素,繼續實行以前的那一套。只要匈奴一露頭,預警系統立馬啟動,堅壁清野,市場宵禁,可憐的匈奴兵想發戰爭財,沒想到氣喘籲籲趕來後只能看到地上的殘羹剩飯,從此邊境又恢復了平靜,李牧的軍事能力,讓他能在趙國滅亡前獨撐危局十幾年。

李牧軍事改革使得邊境過了幾年平靜的生活,士兵得到了休整。公元前244年,在邊境趙軍的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廣大官兵也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通過謹慎思考,覺得作戰時機已成熟,決定展開對匈奴的大戰。為了能順利打贏這場戰爭,李牧通過辦廟會吸引匈奴搶劫,並主動示弱,從而吸引匈奴主力。

在李牧的引誘下,匈奴首領配合地興全族兵力入侵趙國。早有準備的李牧精密部署,除正面打擊敵人外,還在兩翼布置了伏兵,等匈奴大舉進攻之時,趙軍全軍出動,正面作戰的士兵用弓箭和強弩,壓制匈奴騎兵的沖鋒,趙國的步兵師和機動騎兵師從匈奴兩翼殺出,三面夾擊,最終把匈奴圍殲。

看到匈奴慘敗,按照作戰計劃,李牧又發揚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乘勝追擊,一舉攻破東胡、胡林等部,徹底消滅了匈奴軍隊的有生力量。從此一仗打出十多年的和平,在此後的十多年裏,匈奴都沒有能力再入侵趙國。這場破匈奴之戰對趙國意義深遠,它為趙國之後集中精力對抗秦國,掃清了後方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