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制衡

看到人越來越多,惟功微笑著道:“平衡從哪裏來呢?大明是以都察院治理百官,以都禦史和左右副都禦史制馭地方勢力,以閣臣輔佐,給事中制約,一個個的大小相制和專門的監察禦史,情形如何?勛貴坐大,太監橫行,天子行事隨心所欲,閣臣要麽做到江陵相國那樣的真宰相,要麽就是碌碌無為,只知道阿諛奉上,以鞏固自己的權位……嗯,我可沒有說是誰,你們這些記錄的可要記清楚才是。”

此時他已經看出來今日這一場講話將是非比尋常,甚至是影響力十分深遠的一件事,但惟功絲毫不覺得緊張,十幾年間,他慢慢走到這一步,放眼天下,已經無人在他之上。

當年在京城時的那種壓抑,還有種種的緊張,甚至是惶恐和害怕,早就離他而去了。

聽到他最後的話,在場的多數人都笑將起來。

有不少聽不懂的,並不妨礙他們發出真心的歡暢笑容。

很多人固然和惟功同處一城,但真的很難得見到總兵官一面,就算見了面,想聽到總兵官說話也是千難萬難的事情,更不必說在這裏聽他長篇大論的講話了。

惟功最後幾句所說的暗指的人,當然就是當朝首輔閣老申時行,他和張四維先後秉持國政,很得萬歷的信任,但真的沒有什麽特異之處,張四維身後有晉黨扯皮,要照顧晉黨的利益,申時行又是江南大族出身,很難不照顧自己的家族,況且兩人上台之初,就分別表示要更改大政,要潤物無聲,改酷厲為平和,所謂的考成法和張居正的諸多改革措施,一古腦的全部廢除的幹幹凈凈,到如今,驛傳再歸混亂,生員的優免銀根本征收不上來,地方的正賦也拖欠的厲害,既然上行那就肯定下效,縉紳勢力強的地方,地方官原本做事就很為難,沒有高壓逼著,他們又何必冒著得罪多少個家族和其背後官員的危險,一心一意替朝廷征收銀子?海瑞和張居正都是一心為國,最後的結果怎樣?

有前例在,加上有這兩個首輔閣老的政策,這些年大明的財政收入又是大步的下滑,只是仗著張居正留下的老底子還勉強維持,最要緊的就是除了萬歷會一直從國庫提錢外,這些年雖有天災和小規模的兵變和農民起義,但並沒有真正的大宗的開銷,朝中有識之士早就明白,如果大明出現嘉靖年前北虜大規模入侵或是禍亂整個南方的倭寇那樣的變亂,從徐階高拱到張居正努力改善的財政狀況可能會變得十分不樂觀,甚至連嘉靖年間還不如。

申時行在朝中的名聲也是越來越壞,對上頂不住萬歷,除了援救幾個得罪皇帝的言官外別的建樹,對下則是打壓言路,對禦史的關系很壞,只是萬歷對他實在倚重,早在兩年前就有不少人預言申閣老將被替換,兩年後申時行還是在首輔的位子上,看起來還是搖搖欲墜,只是仍然沒有準確的下台跡象。

在遼陽這裏,報業開放,輿論沒有任何管制,申時行的媚上欺下,還有財政和吏治上的無能為力和軟弱,表面是君子,私下申家和徐家都已經成為江南的世家大族的一類的報道鋪天蓋地,人們其實對朝中的大員還是很有興趣的,對爆他們的陰私更有十分的興趣,對當朝閣老指摘一番,原本就是一種樂趣,況且申時行的屁股確實是十分的不幹凈。

還好遼陽沒有完全放開報業,否則真成百花齊放之勢以後,會不會有小報記者冒死潛入京師打探閣老消息,這樣的事,還真的是說不準啊。

話說到這裏,高度和深度都有了,除了道理,還有對比大明現狀的事實。

所以說有一個豬隊友就是好,有一些不好比喻的事,把大明朝廷拖出來數落一番,從皇帝到太監,再到勛貴,大臣,軍鎮武將,這麽一比喻,不明白的便也是明白了。

眼前的人,都算是從遼陽鎮時代走過來的,外來者也是見識過很多東西,惟功所說的,包括在朝堂層面的也是有不少人明白,比如李贄,徐渭,比如羊可立,江東之李植,也比如劉士忠,張維新。

更多的人是聽的如癡如醉,唐志大和艾可中等人早就呆了,他們倒是真的完全沒有想到,商會惹出來的事,會引發這麽一場深入的引發全遼陽高層關注的談話。

“在我們遼陽,我的想法,這個平衡不能是我們遼陽鎮自己來搞,這樣的平衡是假平衡。不能我來賣東西,再由我來負責管理校稱,否則你發現我短斤少兩,最後發覺賣菜的是我,管賣菜的還是我,你告的是我,要和我打官司,最後裁決的還是我……這不是笑話麽。”

“這個平衡,必須從我們遼陽鎮外來找,是以商會的質詢案也是一個好事,是找到平衡點的一個機會。我的想法是,這種鎮外力量的質詢,不僅要搞,而且要形成一個常例,建立一個機構,不光是商會,還可以成立工人的工會,農民的農會,學校聯會,甚至還能再細一些,牧畜業行業,布業行為,瓷業行會,城鎮居民大會,各種行會,對自己的事情最為清楚,有什麽懷疑,不滿,對各司的質詢,都可以本行業集中了意見之後再提出來。這些行會,本鎮各司都不參與,有官職在身的不得加入,我們亦不做引導,最要緊的,就是做好這一件事,可以形成我所說的平衡,這一次商會算是歪打正著,有這個質詢案,各司就得出來回應,以後也會形成慣例……嗯,就是這樣,說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