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各人

“大人的胸襟,氣度,真是叫人心折!”袁黃也是十分激動,他在遼陽的效力始終有點兒若即若離,很多事情,就算他看在眼裏,也很難叫他真正的涉足太深。

袁黃在浙江一帶是很有名望和根基的一位,就算現在他已經授官,並不代表他願意紮根在此,未來的打算,自然還是建立一番功業之後就回浙江,繼續他的學術和行善的事業。

但在此時,經過這麽一番話的洗禮和沖擊之後,袁黃感覺自己的心靈被狠狠的洗涮了一回,很多平素想過但想不通的事情也是眨眼之間就有了真正而確切的答案。

可以說,這樣的沖擊不僅是對袁黃一人,而是幾乎針對了所有的全部在場的儒學出身的士大夫們。

惟功沒有涉及王朝更叠,也沒有說什麽興亡周期,但他拿張居正和申時行當例子指出來的事實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為什麽張居正能專權,為什麽申時行又是現在這番模樣,只要是才智之士,很快就會有所聯想,並且會思考思索,各人會因為自己的經歷和學識的高低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甚至是千奇百怪,沒有哪一個的答案會是真正正確的,但這個惟功不會在乎,很多真知的產生就是在這樣的思索乃至碰撞中產生,閉門造車並不會產生真正的學問,就算是他,雖然是打後世前來,頭腦裏有幾百年後很多的政體形式存在,但就是惟功自己,也沒有辦法說哪一種政體是完全成熟的,不需要考慮就可以拿來使用的。

就算不考慮中國的教育情形,歷史傳承,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是否有共同性等等,後世的很多政體也沒有辦法叫他直接就拿來用,可以說在他身處的時代,人類已經發展的極快,但仍然沒有哪一種政體真正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或多或少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

這是一層顧慮,另外就是惟功要顧忌現有的教育和體制,而且他也不會在政治發展上過於的超前,這仍然是一種拔苗助長。

在大明,縉紳和宗族的影響力算是皇權和政權的制約,但這種制約是松散的,不明顯的,甚至是反動的。

比如在江南的縉紳勢力雖然對抗強權,連皇帝的家奴也能打死,還能在輿論上把皇帝形象弄臭,幾百年後都不能消除影響,但這又如何?沒有正確的引導,這種權力只是幫著江南縉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抗,西北成百萬人挨餓造反,江南仍然歌舞升平,遼東幾百萬人被屠殺,江南這邊仍然不願多繳賦稅,各地的距離造成了彼此情感上的疏離,甚至在京師被占領後,南京的情形也沒有怎樣,信息流通不暢,情感疏離,這個帝國雖然龐大,民間的權力雖然不小,最終的結局卻是全部死在內耗上頭,明朝亡國後,朝中的輿論被壓服,江南的士紳被殺的人頭滾滾,最終就是這樣雙輸的結果。

至於宗族權,更是有害無益的東西,可以說是正面意義極少,幾乎都是負面的東西,也就是因為中國太大,交通運輸十分不便,采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方法,需要紳權和族權配合管理,否則的話,任何一個朝代首先要打擊的就是宗族勢力,而絕不可能去扶持。

遼陽的評議會和各種行會是行業利益和民間利益的集合體,能量大,能對施政一方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因為是大規模的聯盟,不是純粹的一方面的利益,比如農會應該不會對開拓海外殖民地有興趣,但商會和海事協會肯定極有興趣,在官方的引導下,正確的一方總容易獲得勝利,而施政者在實行某個政策的時候,又需考慮受損方的利益和呼聲,最終給予一定範圍內的補償,可以避免某個政策出台之後,只有少數人得益,多數人受損的結果。

這種做法,已經是立足在大明現有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照顧多方的利益,所以想明白了的人為之激動的頗為不少,這就是說行之多年之後,哪怕是軍方也不能為所欲為,軍隊固然是暴力機關,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千絲萬縷的關系,各行會抱團的話,對政府和軍方的決策肯定會有相當的影響。

對遼陽鎮方面來說,只是讓出了相當的監督權,施政來說,就算受到一些掣肘和雜音,總比簡單粗暴之後犯了錯交學費要好的多。

有些事情,不是專業人士未必懂得其中的彎彎繞,如果要犧牲某個行業的利益來做某件事,最少也能聽到該行業的心聲,懂得多加體恤,這樣做決策的話,看似費了不少事情,其實反而更容易收到成效。

袁黃是如此,徐渭和李贄更是激動的不能自已。

徐渭還好,他到底不是一個宗師級的哲學家,李贄卻是不同,他的童心說原本已經很是純熟,最近講學的生活也叫他很開心,幾乎沒有感覺到有什麽生活的壓力,給宗族寄了不少銀子後,他家鄉的族人也對他不是那麽深惡痛絕,原本縈繞在心裏的愧疚感也減輕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