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載灃與袁世凱鬥法

載灃雖然不相信光緒是袁世凱害死的,但他確實有懲治袁世凱的意思,袁世凱重兵在握,對清廷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脅。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將來清廷勢必受制於袁世凱。而且載灃很清楚,袁世凱一路鼓吹君主立憲,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可憐的攝政王

溥儀能當上皇帝不光是因為他是醇親王奕的孫子,還因為他的外祖父是榮祿。榮祿是慈禧的寵臣,傳說慈禧在進宮前就愛上了榮祿,執掌權力後,跟榮祿的關系更為曖昧。再說了,榮祿也是一個實力派,手握兵權。

溥儀被抱進宮時才三歲,那時慈禧距離死亡還有三天,根據溥儀的說法,他對慈禧沒有好印象,溥儀回憶說:“我記得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中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帷帳,裏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當時溥儀坐在地上號啕大哭,慈禧讓人給他一串冰糖葫蘆,溥儀將冰糖葫蘆摔在地上,慈禧當時很不高興。

在為慈禧和光緒舉辦喪禮的時候,溥儀坐在寶座上很不耐煩,大哭大喊。載灃在旁邊只好盡力哄溥儀:“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載灃無心中說出了很不吉利的話,很多大臣紛紛猜測,認為這是不祥的話。果然,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倒台。

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是一個好男人,但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他為人很隨和,而且喜歡清靜,在生活上追求舒適和安閑。載灃喜歡讀書,對政治的興趣反而不是很大。載灃是一個學者式的人物,不抽煙不喝酒,生活單調而無趣。聽說慈禧讓自己帶著溥儀入宮,他是不願意的,也是無奈的。

像載灃這樣手腕平庸的人要想穩住局面是不可能的,在亂世中,如果沒有相當的手腕不可能穩住局面。當時全國最有權力的人是袁世凱,載灃既然當了這個攝政王,出於一種責任感,他也必須幹一番事情。

首先是中央集權,將權力從袁世凱那裏奪過來,在和袁世凱爭權的過程中,載灃明顯感覺到非常吃力。確實,一個好男人是不可能鬥得過袁世凱這樣鐵血的人物的。

其實,到了載灃攝政的時候,清帝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只有一雙強有力的手才能把權力分散的帝國捏合在一起。

國內的地方勢力幾乎就快形成割據,清政府對地方督撫的影響力日漸減弱,而帝國主義又在中國肆意瓜分。日本和俄國在東三省活動,幾乎把東三省當成自己的領土。最要命的是國內的反清運動此起彼伏,載灃雖然想盡辦法鎮壓,但越鎮壓,反清活動就越猖狂。

朝政也相當腐敗,載灃拿這些腐敗的官員毫無辦法。看到朝廷官員結黨營私,只顧著自己的利益,而大清帝國卻搖搖欲墜,載灃非常痛心。人浮於事,載灃想改變卻力不從心,更讓他氣憤的是他的妻子瓜爾佳氏卻帶頭給他抹黑。瓜爾佳氏喜歡鉆戒,一些官員投其所好,這樣一來,載灃想懲貪也不知從何下手了。

最棘手的問題還是財政,載灃攝政時清廷國庫空虛,所有部門都只知道伸手要錢,對外賠款早就讓清政府欠下了一屁股的債。

載灃面對的就是這麽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但既然接手了這個爛攤子,那麽就得幹下去。

載灃決定先從袁世凱下手。

排擠袁世凱

光緒死後,遠在海外的康有為散布消息說光緒是袁世凱害死的,他接連發出《光緒帝上賓請討賊哀啟》和《討袁檄文》,指責袁世凱是謀害光緒帝的頭號兇手,請求載灃懲治袁世凱。

載灃雖然不相信光緒是袁世凱害死的,但他確實有懲治袁世凱的意思,袁世凱重兵在握,對清廷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脅。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將來清廷勢必受制於袁世凱。而且載灃很清楚,袁世凱一路鼓吹君主立憲,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載灃攝政後,首先冷落袁世凱,重用張之洞。

不久,就有人站出來說袁世凱是個奸詐小人,讓載灃懲治他。禦史趙炳麟借機上疏,說袁世凱是曹操劉裕之流,不僅結黨營私,而且把持軍權,如果不拿掉他,勢必危及大清江山。

至於朝廷的一些元老更是主張殺掉袁世凱以絕後患,載灃確實動了殺害袁世凱的念頭。

奕劻聽說載灃想殺掉袁世凱,立即找到載灃,憤怒地說:“你要殺袁世凱不難,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殺了袁世凱之後,北洋軍造反你能鎮壓得了嗎?”

奕劻這一說,就把載灃嚇清醒了,載灃只好放棄幹掉袁世凱的想法。不光奕劻不同意殺掉袁世凱,朝中一些元老也不同意,譬如張之洞,他認為新君繼位,維持穩定為第一要事,現在殺掉袁世凱勢必會引起國內政局的動蕩,到時候遭難的還是大清,還是天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