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洋務運動要搞出清朝特色(第3/4頁)

遺憾的是,清廷雖然最後把赫德的官階提升到正一品,但始終把他當成個客卿,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個洋人,他真希望中國強大嗎?大多數中國人都覺得,不可能。

湖廣總督官文就說赫德的所謂戰略裏“包藏禍心”,江西巡撫劉坤一也說“萬萬不能照赫德說的做”,兩廣總督瑞麟說“要富強,靠自己,洋人能幫我們什麽”……

總之,皮膚不黃不可信,眼睛不黑不真實,頭發不直不牢靠。

這個赫德到底提出了什麽建議呢?說實話,很多,我們就挑重要的來說。

首先,這個洋鬼子第一眼就看出中國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官場腐敗,他說如果不把官場治理好,將來中國就無法立足,會分崩離析的。其次,軍隊問題很嚴重,軍隊懈怠,士兵不肯盡力,將領們貪生怕死、貪汙受賄,這樣下去軍隊只會變得不堪一擊。最後,就是教育,這些八股文教的是什麽東西啊,一點用都沒有,之乎者也看得人頭暈。這些都得改,當然赫德也考慮到別人罵自己“包藏禍心”,並不敢真正觸及科舉制度,只是說在科舉之外也要提倡西式教育,學以致用。說到政治改革,他也沒說向西方那樣搞個國會,而是一步步來。

其實,這個赫德也是個挺實在的人,他對大清好是真的。為什麽對大清好呢?因為恭親王、文祥等人非常器重他,洋人也知道知遇之恩。

列強說白了是一群狼

以前清朝統治者對洋人是拒之千裏之外,現在給人打幾次打怕了,也只好采取合作的姿態了。

四個國家中,以美國最為友好,畢竟人家是反抗強權建國的,建國後又重視民權,有較強的契約意識和平等意識。美國國務卿西華德對美國駐中國公使蒲安臣說:“在中國,一切重大的問題要協商合作;在維護我們條約權利所必需的範圍內保衛條約口岸……支持中國在維持秩序方面的努力;在條約口岸內,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界,不用任何方式幹涉中國政府對於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轄,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

美國的“合作政策”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其他列強的熱烈響應,毫無疑問,這種政策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洋務運動也是在列強的督促下實施的,列強當然不是希望中國強大,而是希望接受他們的思想,從而能夠在中國更自由地通商。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的確是一種雙贏的機制。中國落後,洋人也沒多少好處,中國經濟發展,洋人就可以把更多的產品賣到中國。

蒲安臣是美國公使,負責執行西華德的政策,由於蒲安臣推行一些“平等”“自由”的理念,贏得了恭親王奕的好感,奕對他給予了高度的信任。同治六年(1867年),蒲安臣要回國,清廷竟任命他為“一統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這等於是把清政府的外交事務交付給一個美國人,由此可見蒲安臣和奕之間的關系。

蒲安臣回國後,以清廷的外交代理人身份與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這個條約雖然是以平等的語氣簽訂了,但是不是平等還得看內容。在條約中,提到了兩國友好,可以自由平等地來往。這話非常好聽,其實了解美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這段時間,美國正處於經濟大開發階段,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蒲安臣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從中國引進大量的勞動力。

到光緒繼位,中國已經有二十多萬勞動力前往美國了,他們主要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譬如修鐵路,挖煤礦、金礦等等。事實證明,美國的“合作外交”帶有一定程度的欺騙性質,這些華工到了美國後,生命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許多人猝死在工作崗位,最令人氣憤的是許多白人迫害華人,無辜被殺的華人不在少數。

我們再來看看教案問題,教案問題是晚清一個很大的問題,許多外交危機都是由教案引起的。傳教士與官方的沖突倒不是很明顯,教案沖突主要還是一種文化沖突,中國的許多老百姓接受不了這些洋人的上帝。再加上中國與列強的戰爭中,中國一再戰敗,這無疑在老百姓心裏對洋人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百姓中盛傳教堂中的神父都是一些魔鬼,他們經常會偷偷抓走小孩,把小孩的眼睛和心臟挖出來,然後泡在化學液體中,用作實驗。在這樣一種緊張的氣氛中,民教沖突也毫不奇怪了。就拿天津教案來說吧,其實雙方都是起源於一種誤解。百姓聽信謠言,認為神父做一些傷天害理的勾當,群情洶湧,不辨真偽,把教堂包圍起來。攻陷教堂之後,接著便是我們熟悉的打砸搶燒,這些事情勢必會引起外交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