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洋務運動要搞出清朝特色(第4/4頁)

清廷讓曾國藩處理教案事件,曾國藩為了息事寧人,似乎有意“偏袒”洋人,結果引起了公憤。其實曾國藩也沒有辦法,他從大局著想,不可能縱容那些暴民。暴民容易被憤怒左右,而憤怒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朝廷本來對曾國藩疑心很重,正好借著這個由頭,讓李鴻章替代曾國藩,曾國藩被調回原來兩江總督的位置。

接下來,我們應該重點說說日本,中國近代史最主要的精力還是和日本較量,而且在這個較量過程中,我們一輸再輸。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可謂是刻骨銘心,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人是一個健忘的民族,我們自己倒沒有什麽,日本這個鄰居反倒有深刻的危機感。他們模仿勾踐,臥薪嘗膽,韜光養晦,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國力。

一旦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崛起,日本立即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朝鮮就是日本向東亞擴張的跳板。日本積極對朝鮮展開外交攻勢,外交攻勢往往是軍事進攻的一個前兆。李鴻章特派袁世凱前往朝鮮處理日本問題,袁世凱是一個態度強硬的人,在朝鮮問題上有得有失,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止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

至於中俄關系就更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從康熙開始,中國與俄國就沒有安寧過。伊犁叛亂發生後,清廷曾希望俄國能夠伸出援手,但俄國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俄國想占領伊犁,控制新疆。左宗棠西征大軍來到後,與俄國進行了交涉。最終左宗棠兵鋒犀利,俄國懾於他的威勢,不得不放棄控制新疆的企圖。

這一時期是暴風雨醞釀的時期,列強環伺,而中國又缺乏一個能夠縱覽世界大勢的領袖。而且中國內部問題相當多,統治階級在許多問題上意見都是分裂的,這樣一個低效率互相牽制的政府顯然不足以應付這麽多的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