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對決(第2/4頁)

這才是李隆基最大的顧慮。

於是李隆基坦言道:“賢卿所言極是,可朕還是擔心驚動了太上皇。”(《資治通鑒》卷二一〇)

崔日用不假思索地說:“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天下。倘若奸人得志,則社稷崩潰形同廢墟,到時候又要到哪裏去盡孝?請陛下不要再猶豫了,只要先掌握禁軍,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捕逆黨,臣相信,一定不會驚動上皇。”

崔日用這番建議看上去好像沒什麽新鮮之處,其實裏頭包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奪取禁軍兵權。進而言之,崔日用其實是在暗示李隆基——只要在捕殺太平一黨的同時分兵控制太上皇,就沒什麽可擔心的了。

形勢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除此之外,李隆基還有別的辦法嗎?

沒有了。所以他不得不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李隆基沒有讓崔日用回荊州,而是當天就任命他為吏部侍郎,把他留在了身邊。

既然決心已定,那麽接下來就是如何行動了。為了做到知己知彼,李隆基決定策反太平公主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以便掌握太平一黨的具體動向和謀劃內容。

李隆基鎖定的這個人物就是崔湜。

之所以選擇他,原因有三:

一、崔湜雖然是太平公主的人,但他畢竟曾經擔任李隆基的東宮官吏,所以在場面上,李隆基和他還是頗有往來的。根據《舊唐書·崔湜傳》記載,玄宗在身為太子期間,曾“數幸其第,恩意甚密”。由此可見,李隆基可能很早就想拉攏崔湜,否則也不會屢屢到他家做客,更不會有什麽“恩意甚密”之說了;

二、崔湜有一個弟弟叫崔滌,非但和崔湜不是一個陣營,反而是李隆基這邊的人。所以,李隆基想利用這層關系,讓崔滌做通崔湜的思想工作;

三、眾所周知,崔湜不僅是太平的死黨,更是她的情人。有這種特殊身份,意味著崔湜就比竇懷貞、蕭至忠等人更能獲得太平公主的信任,從而就能掌握更多有價值的情報和信息。一旦將他策反,太平公主在李隆基面前將再無任何秘密可言。

所以,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這場巔峰對決中,崔湜就是一塊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的籌碼。假如他反水,太平一黨基本上就輸定了。

然而,讓李隆基大失所望的是——崔湜根本不買他的賬。

當李隆基以皇帝之尊暗中向崔湜拋出橄欖枝的時候,崔湜表面上並沒有拒絕,而是乖乖入宮來了。覲見李隆基之前,崔滌還特意把崔湜拉到一邊,鄭重其事地叮囑他:“主上若有所問,不得有所隱也。”(《舊唐書·崔湜傳》)但盡管如此,崔湜最終還是拒絕了李隆基的籠絡。無論李隆基如何循循善誘,旁敲側擊,崔湜始終不為所動,三緘其口,搞得李隆基十分尷尬,最後只好悻悻作罷。

就在李隆基積極行動起來的同時,太平一黨也加緊了密謀。

太平公主雖然號稱“宰相七人,五出其門”,可她的陣營也並非鐵板一塊。就在她召集五位宰相商議廢黜皇帝的計劃時,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四人皆踴躍發言,獻計獻策,惟獨陸象先一直緘默不語,最後輪到他發言時,居然態度堅決地提出了反對意見。

其實太平公主很早就知道,這個陸象先和她根本不是一條心。此人在朝中,歷來以“清凈寡欲,言論高遠”著稱,從不介入黨派鬥爭。他之所以能被太平公主舉薦入相,是因為與崔湜私交不錯,所以沾了崔湜的光。太平公主起初堅決不同意提拔他,無奈崔湜力薦,甚至以同進同退相要挾,太平公主才勉強同意。

所以太平公主很清楚,這個自命清高的家夥不可能為她所用。如今一碰到重要關頭,這家夥果然就站出來唱反調了。

太平公主大為不悅地說:“當初三郎超越次序登基,就已經是廢長立少,不合禮法了,其後又不顧姑侄之情,授意劉幽求和張暐對我下手,這又是重大的失德行為。如此種種,何故不能廢黜?”

陸象先不顧崔湜頻頻拋來的眼色,仍然梗著脖子說:“既然因功而立,自然要因罪而廢。公主認為他失德,在下卻不認為他有罪,所以,恕在下不能從命。”

太平公主勃然大怒,當即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有了這次教訓,太平公主就學乖了,後來再次召集親信密謀時,她便徹底拋開了陸象先,於是會議的效率大為提高,沒幾天就制訂了兩個對付李隆基的行動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派人暗殺。

太平公主很早就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臥底,其中就有一個姓元的宮女。平時李隆基經常讓禦膳房熬制一種叫“赤箭粉”的補藥(赤箭,草名,又名“合離草”,根部碾碎成粉,可作藥用,又稱“天麻”),宮女元氏就是專門負責進奉湯藥的。太平一黨決定充分利用這條內線,讓元氏在湯藥中下毒,鴆殺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