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第2/10頁)

德國自然也需要通過向外擴張取得原料供應地和市場以滿足其工業發展的需要,可問題是,當時全球能瓜分的地盤幾乎都被英、法兩國拿下了,所以得另想辦法。德國人冥思苦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就是搶,從法國和英國手中搶。

於是,德國拉上跟俄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沖突的奧匈帝國,組團打劫英、法,正好法國也想找德國報“普法戰爭”的仇,而英國也需要保證巴爾幹半島附近的幾大貿易航道的順暢。由此,一場超級群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六千余萬士兵參戰,消耗十分巨大,連英、法這種強國都不得不從美國手中購買大量的軍火和食物以維持戰爭。

德國對美國拉偏架的行為自是十分不滿,所以一拍腦袋想出來一個昏招:誘使美國人的宿敵墨西哥人進攻軍火販子美國。於是,德國人自掘墳墓,使得美國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加入戰爭,成為壓垮德國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918年11月,這場費時近5年的大戰終於結束了。

戰爭的主力俄、德、英、法四國基本都沒有落著好。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的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裏不再重復。

英法這兩個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失去了曾經領先於世界的優勢,所以也算輸家。

英法混成這般模樣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一戰”的主戰場在英、法兩國本土。在自己家裏和別人打架,怎麽著都討不了好。畢竟破壞的都是自己家的東西,死傷的也大都是自己的家人。

英法兩國不但工業設施被嚴重破壞,人口也大幅減少,兩國經濟因此大幅衰退。元氣大傷的英法兩國,由此變得無力進取,對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對遠東包括中國的影響力也日趨變小。

雪上加霜的是,在其經濟實力還未恢復之際,即1929年至1933年,世界又一次爆發了經濟危機,導致這對難兄難弟的經濟滑入了深淵。

嚴格來說,法國要比英國慘得多。因為法國不僅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不給力,導致其經濟衰退程度遠比英國嚴重,而且它還面臨嚴重的內鬥,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的短短20年間,法國更換了近四十屆政府,平均下來一年換兩屆,實在是奇葩。

至於戰敗國德國,則身背兩百六十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賠款,“一夜回到解放前”。要知道,那時的美元是很值錢的,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賠款加一塊也就相當於德國賠款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德國面臨的壓力之大。

但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世人皆知德國只花了短短20年就再次發動了世界大戰,德國人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

而與其說是德國人厲害,還不如說是愚蠢的政治家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初商議德國賠款金額的時候,英、法各有打算。法國抱著利用賠款把德國整垮了報仇的心態,一個勁地提高賠款金額。而英國卻擔心一直與其不和的法國趁機利用賠款坐大,以後不好收拾,所以一門心思地玩平衡、造均勢——扶持德國,抑制法國,順便利用德國距離蘇聯很近的優勢,遏制蘇聯這個搞共產主義的“異類”。可英、法兩國費盡心機,也沒分出個高下。

在拼心機不管用的時候,還得靠實力說話。論實力,法國自是不如英國。因此,在英國人的堅持下,德國的賠款金額一降再降,最終降至兩百多億美元。

而且,由於英國擔心巨額賠款會把德國壓垮,導致對方沒法還債,所以沒好好學過“農夫與蛇”的英國人,決定把好人做到底。

英國聯合想往歐洲伸手的美國,向德國提供巨額貸款。英國人泥菩薩過江,自然掏不出幾個錢來,貸款的主力只能是有錢的美國人。

當然了,英國人和美國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盤。

“一戰”時,英法向美國申請了近百億美元的貸款以向其購買軍火和食物,而戰後兩國經濟不景氣,所以還得靠德國的賠款來償還美國人的貸款。讓發動戰爭的德國人為戰爭埋單,這倒也應該。

對美國來說,好處就更大了。美國向德國提供貸款,德國拿著這筆貸款向英、法賠款,而英、法又拿這筆錢償還美國的貸款。也就是說,錢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美國人的腰包。美國人沒有損失不說,還能收德國人一筆利息。更重要的是,這一圈轉下來,由於全部使用美元發行和結算,美元就此奠定了世界貨幣的地位,美國因此成了大贏家。

但看起來這筆借款對德國人似乎沒有任何好處啊?

當然有好處,只是這涉及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太好理解而已。簡單來說,德國人並非直接拿這筆錢去還賬,而是拿這筆錢養活企業,生產東西,在盤活了本國經濟之後,再用這筆錢產生的經濟效益如稅收去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