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

歐洲巨變

鑒於廣東國民政府即將走出廣東爭雄天下的大勢,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列強的近況,因為它們有實力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國的局勢。

“一戰”結束後,“二戰”開始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一戰”的主戰場歐洲。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歐洲局勢,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的政治地理概況。

盡管歐洲人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有的文化都根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也有相近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但是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就是歐洲永不褪色的主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像歐洲那樣戰亂叠起。

此話並不誇張,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歐洲大地上,若能出現短短幾十年的和平時光,歐洲人民就要歡天喜地地感謝上帝保佑。

歐洲人民如此愛好打架,自然是有特殊原因的。

歐洲與中國不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自秦朝一統天下後,就一直采用君主制,搞中央集權,皇帝自從爬上寶座之日起,就喊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采用以武力為核心的各種手段,全力以赴地消滅對自己存在威脅甚至只是潛在威脅的勢力,大大降低了造反事件出現的概率,從而保證了中國的和平時期遠長於戰亂時期。而歐洲走的路子卻有所不同,他們一直是分封領主制,大大小小的領主(貴族)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只有個人主義,沒有集體主義,亂打一氣實屬必然。

除了上述政治體制的原因,歐洲的地緣環境也是導致其戰亂頻發的關鍵原因。

歐洲雖有一千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減去橫跨歐亞兩洲的“怪胎”俄羅斯所占的四百萬平方公裏之後,也就剩下了六百萬平方公裏。

在這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在這片遠稱不上廣闊的土地上,卻聚集了約五十個國家,一百多個民族。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面積和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多。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占據歐洲絕大多數的面積和人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擁有絕對的統治力。這種復雜的力量格局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誰也不服誰,戰爭不斷,群雄並起。

有意思的是,歐洲的這些國家不僅喜歡打架,還喜歡通過聯姻拉幫結派。他們的這種搞法造就了一種獨特的現象:歐洲各國的皇(王)室基本上都是親戚。

但是在冰冷的利益關系面前,往往親戚比陌生人表現得更加現實。甚至因為相對了解的緣故,動起手來也格外的精準狠。

像外甥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為了和舅舅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爭奪地盤和霸權,就掀起了一場為時116年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這種時間跨度,這等鬥志和決心,著實令其他鐘愛戰爭的專業人士汗顏。

當然了,這種鐘愛打架且擅長打架的習慣跟歐洲當時太窮的現實也有一定的關系,越窮越折騰。可問題是大家都是窮光蛋,打一架根本就撈不著幾個錢。後來有聰明人想出了解決辦法:走出歐洲,去外面的世界打劫,快速致富,爭當光榮的暴發戶。

將這一思路轉變為現實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在這兩個國家的支持下,以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為代表的冒險人士,靠著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逐步發現了通往非、亞、美三大洲的航路,即所謂“新航路”運動。

由此,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得以走出歐洲,並通過“海盜、殖民、掠奪、貿易、販毒、販奴”的超級流氓行徑,積累了足夠的物資原料和原始資本,掀開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變成了第一生產力。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源頭的英國,其實力自然是一騎絕塵。至於法國,雖然其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仗著底子厚,還是勉強維持住了和英國一起制霸歐洲的局面。

但後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此人就是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一舉擊敗法國,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喜歡搞極端民族主義的國家——德國。

德國雖然起步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處,至少能踩在英、法等國的肩膀上取長補短,少走彎路,再加上德國人創新能力強——德國不僅是“二戰”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也是當時全世界化工產業、電子工業(如西門子)和汽車工業(如奔馳)的領頭羊,所以盡管德國是後來者,但是德國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年,就不僅做到了在高端技術領域和美國兩分天下——以電力為動力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只領頭羊之一,還可以在綜合國力上與英、法一爭高低,實在是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