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第4/10頁)

說完了經濟和科技,在這裏給大家引薦一位政治名人——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三屆總統的羅斯福,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中,他的作用不可或缺。

要說羅斯福,就不得不提美國此時的總統柯立芝。此人搞市場經濟有一套,在英、法、德三國還在因為“一戰”喘氣的時候,他卻帶領美國人在20世紀20年代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史稱“柯立芝繁榮”。只可惜柯立芝太過於相信市場的作用,最終導致了那場始於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晚節不保。

繼任的總統胡佛沒什麽本事,除了和英國人一起扶持德國、武力鎮壓失業工人,也沒啥拿得出手的成績,幹了一任就灰溜溜地下台了。

此時,羅斯福登場了。此人很是聰明,他發現了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在,並對症下藥,加強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幹預作用,健全了經濟體制,挽救了美國經濟,此所謂“羅斯福新政”。

除了搞經濟是一把好手,羅斯福還將在“二戰”中有傑出的表現,不過這是將來的事情,話題先回到美國的對華政策上。

綜合實力超越英國的美國,自然也想嘗嘗當老大的滋味,在列強對華關系中取得領導地位,開辟遠東霸業,而“門戶開放”正是他的敲門磚。

但因為美國進入中國較晚,面對地盤和利益所剩不多的現實,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就得不斷地調整政策,尋找最佳代理人。經過深度了解和多方考察,通過引誘、軟化和適當的武力威懾等技術手段,美國人找到了相應階段的最優人選——吳佩孚、蔣介石。

美國和吳佩孚之間的故事已經講過了,美國與蔣介石的故事將在下文展開。

蘇聯

蘇聯雖然是一個擁有“力量與利益的絕對崇拜者”基因的龐然大物,但它在立國之初的那十多年中,日子還是很難過的。一來因為戰亂的破壞和變革的動蕩,導致其經濟大幅衰退,二來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它被歐美(除了東歐)實行經濟封鎖和外交孤立。

想成為大爺,先得學會裝孫子。當前實力不夠強大的蘇聯自然不能例外,它也只能實行“喘氣政策”,韜光養晦。但作為一個極具野心的國家,它自是不可能學清朝搞閉關鎖國,因此它將擺脫外交孤立的希望放在了中國身上。

剛開始時,北洋政府因為已經得到歐美支持的原因看不上它,拒不合作。好在經過一番努力,蘇聯在廣東國民政府、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以及馮玉祥身上找到了希望。又經過一番努力,越飛的接替者——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和曹錕時代的外交部長顧維鈞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承諾放棄沙俄在中國的包括領土在內的一切利益,承認外蒙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最終,蘇聯依靠這種不靠譜的忽悠換來了與北洋政府的正式建交。

除去外交方面的考慮,蘇聯還有不得不關注中國的理由——地緣政治。接壤的、正在復興的中國,隔海相望的、危險而強大的日本,整體局勢錯綜復雜的大後院——遠東,迫使蘇聯為了自身的利益,將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投放至遠東,並通過諸如在中國扶持勢力、鼓勵中日兩國互相牽制甚至爆發戰爭為代表的“加楔子”、“使絆子”等暗黑手段,來延緩中、日這兩個遠東最大的潛在對手發展的步伐。

蘇聯此時的領導人是斯大林。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斯大林憑借著出眾的政治手腕,先後擊敗自己的政治對手托洛茨基和數位政治盟友,並由此坐穩了蘇聯一把手的椅子,取得了約二十五年(1927年至1952年)的獨裁地位。

斯大林搞政治很厲害,搞經濟的本事也不錯。

得益於蘇聯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國營體制,斯大林得以充分發揮計劃經濟的威力,蘇聯在他的領導下,通過兩個五年計劃,於“二戰”開始前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經濟總量的六成。

得益於歐美對蘇聯的孤立封鎖政策,使得蘇聯避過了經濟大蕭條。

得益於經濟大蕭條,讓意識形態退居二線,蘇聯這才有機會抄底歐美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生產過剩,賣不出去),引進技術人才(大量工人失業),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工業水平。換句話說,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幾乎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如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都是靠美、德兩國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建設完成的。

雖然蘇聯對科學發展的貢獻要比同時期的美、德、英弱上一大截,但在“二戰”開始前,就工業規模和生產能力而言,蘇聯也算是僅次於美、德的工業大國。

在這個亂世裏,實力決定一切。而經濟和工業實力都不錯的蘇聯,自是有實力參與爭霸全球的遊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世界形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