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丞相的反叛(第6/11頁)

那麽,昌平君來到郢陳以後,他又做了些什麽事情呢,他未來的命運又將是什麽呢?

6. 被隱瞞的歷史

昌平君來到郢陳,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史書中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二十三年,他再一次出現在史書中,《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如下: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這條材料中的“荊”,就是楚,因為嬴政的父親字為子楚,秦國史官避諱,稱楚為荊。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楚軍的大將。淮南,當作淮北,淮河以北地區。這條紀事說,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北地區反抗秦國。

由此看來,昌平君來到郢陳以後,反叛了秦國,在淮北地區被擁立為楚王。那麽,他究竟為什麽反秦,他在什麽時候與項燕接上頭,又是什麽時候離開郢陳來到淮北地區的呢?凡此種種,又是疑問重重。這些重重的疑問,史書竟然都沒有記載,不能不說是很有些奇怪的。

奇怪的事情反復出現,而且在同一本書裏反復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就難免使我們產生一種懷疑,史書對於昌平君的記載態度是否誠實,是不是有難言的隱衷,是不是有意識地作了刪節和隱瞞?我們的這個懷疑,有沒有根據呢?我們的這個懷疑,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史實的旁證和支持呢?

答案是肯定的。

昌平君來到郢陳,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他被擁立為楚王,是在二十三年,這兩件事情之間的二十二年,史書空白。然而,就在這一年,秦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李信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大敗而歸。這件事情,史書的記載明顯有隱瞞真相的嫌疑。我們來看史書是如何隱瞞這件事情的。

翻開《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政二十二年,僅僅只有一條記載:

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這條記載說,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將王賁進攻魏國,引黃河水沖灌魏國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開封),大梁城毀壞,魏王請求投降,於是秦軍收取了魏國的所有國土。

同樣一件事情,出土的秦簡《編年記》也有記載如下:

攻魏梁。

僅僅三個字,說秦軍進攻魏國的首都大梁。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司馬遷是根據秦國的史書《秦記》編寫的,來源於秦國史官的正式紀事。《編年記》的紀事,是秦國的地方官員喜從秦國政府的文書上抄錄下來的,也是官方記錄。由此看來,《史記》和《編年記》都沒有記錄李信攻楚失敗這件事情。原因嘛,在於秦國的史官在《秦記》中隱瞞了這件事情,秦國政府也沒有將這件事通報各地方政府,所以司馬遷和喜都不了解情況,不知道真相。想來,秦國的史官,同歷代的史官一樣,對於當代的事情,持有一種維護當朝聲譽的立場,出於種種現實利害的考慮,往往是報喜不報憂。

攻滅魏國,以秦軍的勝利結束,當然要大書特書,快馬加鞭,大喇叭通報全國,引得舉國歡騰,龍顏大悅。另一方面,對於秦軍失敗的消息,則是嚴加保密,對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瞞就瞞,實在瞞不過去,就輕描淡寫地酌情處理,理由嘛,當然是為了不影響士氣,不要有損國家的光輝形象,多從正面引導雲雲。這種做法,是歷代集權政府的慣技,美其名曰保密,不好聽的說法就是封鎖消息。

不過,刻意隱瞞的歷史,不時也會露出馬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敘述王翦被罷免回鄉以後說,於是秦王任命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統領二十萬秦軍分兩路進攻楚國。(蒙武為副將攻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誤寫為蒙恬。根據《史記·六國年表》及《史記·蒙恬列傳》,攻楚為蒙武,當時,蒙恬還沒有為將。)李信軍進攻郢陳南部的平輿縣(今河南平輿北),蒙武軍進攻郢陳東南部的寢縣(今安徽臨泉)。在強大秦軍的攻擊下,楚軍大敗。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信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行動,他沒有乘勝東進,按預定計劃攻取楚國的首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而是回師西退,掉過頭去攻擊秦國領土內的郢陳,蒙武軍也撤退回來與李信軍會合。也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楚軍出現在李信軍的後面,三日三夜緊緊尾隨跟蹤,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大破李信軍。李信軍的軍營壁壘被逐一攻破,部下七名主要將領被殺死,大敗而歸。

李信攻楚的失敗,是戰國以來秦國歷史上罕見的慘敗。關於這次戰爭的真實情況,秦國史官在《秦記》當中沒有留下正式的記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上述敘事,是為了交代王翦隱退後又復出的原因時順便牽連出來的片斷。正是由於秦國史官的刻意隱瞞,這段敘事不但語焉不詳,而且歧異零亂,千百年來就是一筆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