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丞相的反叛(第5/11頁)

關於這件事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過於簡單,《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有詳細的敘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王翦,內史頻陽(今陜西富平)人,與白起齊名的秦軍名將。秦王政時代,王翦多次出任秦軍大將,統領秦軍征討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王翦一家三代為將,兒子王賁、孫子王離先後也都成為秦軍的名將,名重天下。老將王翦,可謂是秦國軍界眾望所歸的領軍人物。

秦王政二十年,燕國太子姬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事情失敗,嬴政命令秦軍進攻燕國,大破燕軍,統領秦軍的大將,就是王翦。王翦主持的這次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秦軍攻克了燕國首都薊城(今北京)。

在這場戰爭中,王翦的部下,少年將軍李信作戰勇敢,在眾多秦軍將領中脫穎而出。李信領軍深入窮追,擊殺燕國太子姬丹,將姬丹的首級呈送秦王嬴政。姬丹是策劃荊軻行刺的主謀,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敵,李信的功績,大得嬴政的賞識。

進攻燕國的軍事行動結束以後,秦軍班師回國,一邊休整,一邊開始籌劃新的軍事計劃。當時,韓國已經被攻滅,趙國的首都邯鄲也已經被攻占。如今,燕國首都也被攻占,秦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鎖定在楚國。這個時候,圍繞著進攻楚國的軍事計劃,秦國朝廷出現了意見分歧。

秦王嬴政以為,已經衰弱的楚國不堪一擊,可以速戰輕取。嬴政做出這個判斷,自有他的根據。原來,就在王翦統領秦軍主力進攻燕國的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統領另外一支秦軍,對楚國作了試探性的攻擊,結果勝利而歸,似乎顯示了滅楚並不困難。

在朝廷會議上,秦王嬴政意氣風發,與諸位大臣將軍們開懷縱論,意欲一舉滅楚統一天下。嬴政特意問李信說:“寡人準備攻取楚國,以李將軍度量,需要動用多少軍隊?”李信年輕氣盛,正在凱旋的風頭上,當即表示:“只要二十萬。”嬴政又問王翦:“王將軍您看呢?”王翦慎重考慮後,回答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六十萬人,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相當於全國所能夠動員的野戰軍的總數。王翦要用六十萬人,表明王翦認為,攻滅楚國相當艱難,必須傾舉國之力,實行總動員,才有成功的可能。滿懷自信的嬴政當即嘲笑王翦說:“王將軍年紀大了,怎麽變得如此膽怯!”他誇獎李信說:“李將軍果然是壯勇,說得對。”

這個時候的嬴政,年方三十四歲,開始專權主斷,正是萬事得意的時候。朝廷會議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時,他對進攻楚國的方略或許已經有了看法,對於人選也有了腹案。不管怎麽說,廷議的結果是嬴政任命李信為大將,統領二十萬秦軍進攻楚國。而王翦呢,則被免職貶斥出京,讓他退休回到故鄉頻陽去安度晚年。這件事情,是秦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國史官特地在秦王政二十一年的大事記中記錄了這件事情。

秦國君臣討論攻楚方案的這次會議,秦國政府的主要大臣和秦軍的主要將領都出席了。當時,昌平君是右丞相,不管是按制度還是依常理,他都是會議的參加者。奇怪的是,史書上有關他對這件事情持什麽態度,有什麽意見,完全沒有留下只言片語,非常不可思議。

我們已經反復說到,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事,絕不等於沒有;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定有大可思議的理由。那麽,這個理由在哪裏呢?我們已經了解到,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國是他的祖國,當時在位的楚王負芻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而論,在祖國即將滅亡的時候,在親族即將斷絕的時候,他不會沒有想法和意見,也不會沒有苦惱和痛苦。即使不考慮任何個人的情緒和感情,身為秦國丞相的楚國公子昌平君,在秦軍即將攻滅楚國的時候,他的處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考慮到昌平君與王翦同時被貶斥出京,也考慮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隨,再考慮他後來反秦復楚、被項燕立為楚王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在進攻楚國的問題上,昌平君與秦王嬴政意見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態度,甚至是另有微詞,結果遭遇與王翦同樣的命運,被免職出京,打發到郢陳去了。

如此看來,在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謂是一箭雙雕:一方面,他借新鄭反叛和韓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份,打發他前去處置;另一方面,也趁機將他從政權中樞排除出去——既為任命李信為大將領軍滅楚清除了障礙,也排斥了老臣們的掣肘,有利於建立起聽命於自己的年輕化的政府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