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絕世忠勇不值錢(第5/9頁)

果然,再向前進,到達兔毛川的時候,前邊伏兵四起,無邊無沿的西夏人湧了出來,是超過3萬人的龐大軍團。宋軍這時所增加的,只有麟州城裏助戰的王吉。王吉是西北戰場上另一個傳奇,在戰爭中完成了從一個士兵轉變成將軍的歷程。

只是很可惜,他在軍中與張岊齊名,卻比張岊更加不幸。張岊空有戰績,終生不得高官,他卻連高名都得不到。

但無損於勇士的戰場表現。兔毛川一片曠野,無遮無攔,3萬對6千,而且一個是全騎兵的生力軍,一個已經經歷了生死大戰,想一下張岊如此重傷,還得挺著繼續戰鬥,這是怎樣的局面?那位護糧的監軍太監宋永誠當場就嚇哭了,他拿出了一條絹帶就要自殺。

很可笑嗎?大不了就是死,為什麽要自殺,怎樣也要砍一個夠本嘛。這樣的想法在千年以後,生長在和平年代裏的人來說,是多麽的“合乎邏輯”。但根本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遍地死屍,血肉模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忍受的。戰士和平民,有本質的區別。

王吉就是這樣,他轉身對宋太監吼了一句——你怕死不了嗎?等我出戰,我輸了,你再死不遲!王吉出戰,他有個只此一例,再無分號的戰法。

速度決勝,他沖出去,只發一箭,然後立即扔掉弓弩,殺入戰團之中。這時敵軍主將已經被射死了,他甩掉鎧甲,赤膊上陣,往來沖突,毫不停頓。像一團疾風刮過戰場,看著是冒險,甚至是找死,但他前後數十戰,無不成功。

這時西夏人的戰鬥力,還有軍隊成色就都顯露出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麽這期間,我對西夏人、對李元昊都沒有半點的尊敬之情呢?哪怕一絲一毫的對強大軍隊,哪怕是侵略者,只要夠強大,就應該承認的客觀成分都沒有?

因為他們半點都不強大。這是個事實,黨項人在李元昊時期達到了他們軍功最強盛的時代,可與之前、之後的各種族的軍威鼎點威力時相比,他連根毛都不算。

不說匈奴、突厥等超級異族,他們在強盛時可以壓服中原的軍隊,可以以少擊眾,縱橫無敵。也不說漢、唐時期中原戰士的驍勇程度,可以出境野戰,橫掃大漠草原,俘虜異族的酋長回國。只以宋朝各時期的敵對國家相比較一下,就能清楚地算出李元昊是個什麽貨色。

契丹強盛時,同樣的侵入中原,能在五代十國時期,最講究軍隊實力時,得到燕雲十六州,滅亡強極一時的沙陀人;更可以在蕭太後時期大批消滅宋軍的有生力量,逼迫宋朝簽署城下之盟。其間一次次以少擊多,大獲全勝。遼國的軍隊在鼎盛時期,絕對是東亞最強。

往後看,金、蒙古興起時,更加無法形容,他們可以達到“滿萬不可敵”,以及兩個萬人隊,就橫掃歐洲,打到多瑙河、維也納城下。這是怎樣可怖的戰鬥力,就算再厭惡他們的侵略行為,都要承認人家的軍功的確舉世無雙。

可這與李元昊半點都不貼邊。他哪一次開戰,都是以欺詐為先,再以眾淩寡,就算以近10倍的優勢力量下,都沒法贏得幹凈利落。

他算什麽霸主?哪來的驍勇善戰,鐵血豪情?見鬼去吧,再聯系一下他死前把西夏鬧得烏煙瘴氣,父子相殘,國家立即陷入了母後專權、貴戚幹政的劣等局面,他連一個像樣的君主名號都不配!

這時兔毛川之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王吉縱橫戰陣,所向無敵,但就算再神勇,他能殺掉幾個、幾百個、幾千個敵軍?

可西夏人主將一死,立即就慌了,這幫黨項土匪馬上作鳥獸散,而且撤退時非常的堅決,互相踩踏,搶得你死我活,被宋軍趕向了一塊懸崖,據司馬光的記載,掉下去摔死的接近一萬人!

來搶糧劫道,卻被殺了這麽多,李元昊的可悲嘴臉呼之欲出。面對得到給養的麟州城,他除了加緊圍困之外,基本無計可施。這時真讓人再次嘲笑他,辦法啊辦法,戰鬥力啊戰鬥力,無論哪一樣過關,都不是這樣不死不活的局面。

可他仍然不趕快結束這種無聊,就這麽耗著,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打得如此無賴。歸根結底一句話,他仗著人多,麟、府兩州缺糧缺水,不死心,總要等著極限的出現。

真的出現了,可不在河北戰場上,而是開封城裏。物資終於運過去了,戰士們也那麽的英勇,可各位大領導們站得高,看得遠,他們想到的是一個大方針——不是每次都需要這樣玩命地送東西吧?長此以往,得不償失。我們放棄河北三城,退守保德軍,以那裏為最後防線吧!

徹底暈菜,只是丟了一座邊城,兩處被圍攻,就做出了要割讓土地江山的決定。這也暴露出了宋朝的執政成色。高居廟堂之上的,上至皇帝下至宰相百官,在戰爭方面,都是一群廢物。乃至於連陜西方面的範仲淹、韓琦、龐籍等人也可以一筆掃倒。李元昊已經轉場打到河東了,西夏就那麽些兵力,同一時刻的陜西方面並沒有承受多大的壓力,陜西四路與河北路又離得那麽近,為什麽就不敢發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