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少年說

年幼的宋仁宗陛下就是在這種施教力度下成長著,按理說劉娥應該滿意了,她的丈夫、公公、大公公們也應該滿意了。當時世界文明最昌明的國度,正以傾國之力來培養她的兒子,這位年幼的帝王。

可問題是,這樣管用嗎?不去分析漢文化到底適不適合孕育出強大的皇帝,我們去看一下周邊的國之少年們正在怎樣成長。

這時正是一個特殊且敏感的階段,契丹、黨項這兩族中的皇子也在成長和完善中,未來的對手,幾年之後就會爭鬥不休,實在有必要在這時就互相引見一下。

他們分別是,宋——趙禎,15歲;遼——耶律宗真,字夷不堇,乳名只骨,8歲;黨項——李元昊,21歲。以上的截止日期在公元1024年,宋天聖二年。

這就與人們傳統中的印象不符,宋仁宗陛下在位有42年,印象中是位寬仁厚德的長者,而西北暴徒李元昊突然興起驟然滅亡,給人的感覺比他的爺爺李繼遷還要年少跳脫。但實際上,他是當年東亞三強的皇儲中最年長的人,而且就在一年前他剛滿20歲的時候已經率軍出征,生平第一次以統帥的身份走上了戰場。

說李元昊,先說李德明。

現在沒有西夏史,所以不知道黨項人怎樣評價他,要是去翻《遼史》、《宋史》或者去打聽古代吐蕃人、回鶻人關於他的傳說,那麽就會超混亂。

因為他的臉是不一樣的。根據不同的需要,他是君子、強盜、復仇者還有乖孫子。

乖孫子是說他的父親娶過遼國的公主,契丹人是他的外祖家。他比李繼遷這個混賬女婿可愛得太多了,從來沒去外婆家亂來過。

說君子,是指他在大宋人眼裏的印象。《宋史》裏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甲胄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自與通好,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這基本都對,只是其中有點小出入而已。

事實上明的暗的,李德明從來就沒閑著過。說明的,只有一次出了點格。那是在公元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天老爺正全力以赴地和趙恒互致問答,約在泰山頂上見面,所以對契丹人和黨項人就關懷得少了點,其中黨項人鬧饑荒了。

肚子太餓,李德明兇相畢露,他給宋朝寫了一封信,要求“求粟百萬石”。百萬石糧食,按說對當時的大宋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不必查什麽當時的食貨志,只要回想一下靈州城還沒丟時,宋朝一次派過去的軍糧有多少,就會了解百萬石是什麽概念。

當時是40余萬石,所以說籌措一下雖然不太容易,但絕不會影響國計民生。可這根本就不是錢和糧食的事。

李德明在試探,看看宋朝會怎樣應付,是強硬的下詔切責,痛罵他一頓,還是會秉承著一貫的澶淵精神有求必應,要什麽給什麽,只要不動刀兵。

怎麽辦呢?當狼還是做羊,只在一念之間,可小心著再惹出來,或者再慣出一個李繼遷!宋朝上下開始舉國撓頭,煩哪,這幫混賬黨項人,就沒個安生的時候。可有一個人還保持著鎮靜,只回了一封信、一句話,就讓李德明冷水澆頭欲火全消。

名相王旦,信裏這樣寫,我們已經在開封城給你準備好了百萬石糧食,只要你能帶兵打進邊關,沖進京城,就可以隨時都拿走。

威脅變成了找抽,李德明只有搖頭嘆氣,他要真有那份能耐,還寫什麽信啊,直接帶人砍過去不就得了?唉,“朝廷有人”,這四個字是他對宋朝的重新認識,然後就號召全族人民勒緊褲腰帶,共渡難關,同時暗地裏變本加厲搞小動作。

李德明的小動作一搞就是20多年。先說他的合法收入,其中不光宋朝每年給他錢,就連遼國也一樣給他按時發餉,但這太少了,李德明翻了翻以前西北各族對漢地中央的“忠誠”習慣,就大有心得,決定發揚光大。

他組團向兩大上國表達敬意,即“上貢”。

這是一個傳統,一般來說漢族人既自命為“中央之地,物華上國”,即中華,那麽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一切非中華譜系的種族們,就必須進貢,表示忠誠和敬意。而且為了顯示大度和仁慈,往往回賜的東西比收的東西要值錢得多。於是副作用出現,上貢的蠻族們得到了甜頭,就不停地貢,連續地貢,拉幫結夥,一個國家派出三四個種族名頭地去貢。

漢人後來煩了,在邊關設了路卡,限時限量,每年只許有那麽一兩次跪倒磕頭的機會。但這對李德明無效,他的使團一年四季經常性出沒在宋朝和遼國的邊境,去的時候除了貢品之外還多了非常多的黨項土特產,回來的時候除了正常的回賜物品之外,還帶回了大批大批的國家緊俏急需物資。這樣的行為叫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