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絕戰

明月旁邊的雲彩

周瑜在十萬枝箭面前心情復雜,難以言表。

他原先以為,是人就可以被戰勝,因為人無完人,做人總有缺陷。可要命的是諸葛亮沒有缺陷。他無從攻擊。

看來殺一個人有時候比登天還難——如果不是暗殺,如果在殺之前必須給出一個理由的話。便不再殺,繼續與他過招。

周瑜所謂的過招是與諸葛亮比計謀,看誰能知曉破曹大計。

諸葛亮沒有說什麽。他早已知道這一切,卻不能說。諸葛亮早已知道的有兩點:一是破曹之計;二是他知道周瑜也想出了破曹之計,此舉是與他炫計的意思。

諸葛亮不想炫計。他知道,必須要給周瑜一個台階下——與人台階就是給自己台階。這個世界的奧秘是,你是重要的——而不僅僅是我。

卻不能示人以弱,所以諸葛亮最後想出這樣一招:兩人各自將計謀寫於手心之中,看是否相同。

結果出來了。都是一個火字。兩人攤開手掌,放在一起,將這個世界最大的秘密呈現在眼前。

周瑜很欣慰,也很遺憾。欣慰的是他的智商終於可以和諸葛亮同步了;遺憾的是為什麽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的智商會與他相同。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第一次有了這樣的感慨。只是這樣的感慨他不能說,起碼在眼下不能說。

但是這條計要想成功,還欠缺最關鍵的一環。火從何來。諸葛亮是用火的高手,不過周瑜不想請教他。周瑜要自己想出縱火之道。

他在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周瑜知道,世界上的事,需要成全。茶葉要變成茶水,需要在滾燙的開水中翻滾、煎熬,這是一種成全。成全是痛苦的,痛苦是值得的,可現在周瑜缺少的,還是這樣一個機會。成全的機會。

曹操也在煎熬。但曹操的煎熬不是成全,而純粹是一種痛苦。

曹操不明白,為什麽世上會有諸葛亮這樣的人,能騙走他十多萬枝箭。而要命的是,他竟無法復仇。恨一個人,恨到極處,是要殺了他,可曹操殺諸葛亮,卻有些鞭長莫及。

荀攸就勸他。荀攸說,恨一個人,恨到極處,即便是殺了他,那也是小境界。重要的是江東,重要的是天下。周瑜、諸葛亮可以不殺,江東卻不能不得。

曹操想不出這其中的道理。不殺周瑜、諸葛亮而得江東,技術難度太大了吧。

荀攸卻認為,不難。荀攸建議,派人打入江東內部去詐降,作為奸細內應,如此可通消息。周瑜、諸葛亮即便有通天計謀,那也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只是派誰去,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誰都不合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信任一個陌生人,就像沒有誰回無緣無故地愛上一個人一樣,信任和愛都是有前提的。現在缺少的就是這樣的前提。

曹操為此唉聲嘆氣。

荀攸卻不唉聲嘆氣。因為荀攸在提此建議之前,已經想到了兩個人。兩個至關重要的人。兩個不會讓周瑜起疑的人——他們的身上有血海深仇,起碼在外人眼裏是這樣。

蔡中、蔡和出現在周瑜面前。

此二人的身後,有五百軍士,駕船數只,正停泊在江東岸邊。他們的臉上,充滿了投誠的表情。除此之外,還有一絲驚謊。

沒有人能夠知道這是背主求榮所帶來的驚慌,還是乍見周瑜前途未蔔式的驚慌,抑或是別的,沒有人能夠知道。除了周瑜。

的確,周瑜是聰明的。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話,他會是天上的明月,但現在,他只是明月旁邊的雲彩。雖然能看見,卻不是最明亮的。

諸葛亮什麽都不說,讓周瑜自行其是。

周瑜也什麽都不說,一臉曖昧地看著做悲憤狀的蔡中、蔡和在那兒痛說家史。蔡中、蔡和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說:“吾兄無罪,被操賊所殺。吾二人欲報兄仇,特來投降。望賜收錄,願為前部。”蔡中、蔡和的大哥就是鼎鼎大名的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後死得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蔡瑁。他被曹操冤殺,現在正順理成章地成為蔡中、蔡和反水的重要誘因。

蔡中、蔡和被留下來了。

周瑜沒有多問他們什麽。仿佛他給予了他們無條件的信任。但是一刻鐘之後,周瑜開始對甘寧說話了:他們是好人嗎?

應該是。為什麽?他們哭了。哭了就是好人嗎?也許心中有悔。我要的是肯定。這世上很多事都不太確定。

錯!這世上很多事都已確定。聰明與愚蠢,愛與恨,忠誠與背叛,早已確定。

我好像看不出來。那是你不夠聰明。願聞其詳。看到他們是怎麽來的嗎?坐船來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