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跑路(第4/5頁)

曹操又開始進攻了,目標是劉備。對曹操來說,劉備是他揮之不去的陰影。他討厭這樣的陰影,可要命的是,這陰影很頑強,總在他的不遠處掙紮著存在,對這個世界不拋棄不放棄,對曹操也不拋棄不放棄。

他們就像一對怨偶,倆倆相望於江湖,有仇恨在就有掛念在,或者反過來也一樣,有掛念在就有仇恨在。

他們是彼此的影子,互為對方的陰影和夢魘。

所以曹操決定,畢其功於一役,殺死劉備。

當時的劉備正在新野,每日操演士卒,很有躊躇滿志的意思。曹操便命夏侯惇為都督,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

荀彧看上去卻有些憂心忡忡。

荀彧總是這樣,與他人表情不一致。旁人志在必得的事情,在他看來卻千難萬難;旁人視若畏途的,他卻以為是平地。

這一次,他的憂心忡忡只為一人。諸葛亮。

徐庶也對諸葛亮高唱凱歌。在夏侯惇將劉備視作鼠輩,對諸葛亮更是不屑一顧之後,徐庶說劉備得諸葛亮,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如虎添翼。

很久沒有開口說話的徐庶今天猛然用上了成語,而且是“如虎添翼”這樣重量級的成語,讓曹操好奇心頓起——那個叫諸葛亮的人,到底是哪裏鉆出來的,搞得荀彧、徐庶這樣的大腕都景仰不已,他很有才嗎?

徐庶搖搖頭,然後告訴曹操,諸葛亮不是很有才,那是相當的有才。這個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總之是當世之奇才,不可小覷。

曹操的好奇心燃燒了。因為在他眼裏,徐庶就是相當有才的人,可一個相當有才的人如此誇贊另一個他聞所未聞的人,令他感覺不可思議。

所以他想讓徐庶做一個比較:徐庶之才和諸葛亮之才,到底誰比誰強多少?徐庶做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比較,起碼在曹操聽來是這樣。徐庶說我的才就像螢火蟲發出的光,諸葛亮之才就像天上的滿月,光芒無處不在。

這樣的比較讓夏侯惇聽了很不舒服。夏侯惇以為,世上最酸的莫過於文人,互相吹捧,真以為靠一張嘴皮子就可以經天緯地了。

夏侯惇不相信這些。他只相信一點:與嘴相比,手更加有用;與舌頭相比,刀更加鋒利。他要用刀來說話。用刀割下諸葛亮的舌頭。

曹操也贊成夏侯惇這樣做。當然了,曹操不是輕視靠嘴皮子謀生的人,他只是以為,諸葛亮一介村夫,即使有才那也是小才。要成就霸業,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有視界和胸襟,山的外面有什麽?靠的不是想象而是見識。很顯然,諸葛亮不具備這樣的見識。在隆中那個地方,那個叫諸葛亮的人只能耽於想象,以意淫天下為己任罷了。

曹操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夏侯惇出發了。帶著曹操的野心和欲望出發了。夏侯惇想讓常識回到常識,讓傳說回到傳說。一切涇渭分明,一切井水不犯河水。

諸葛亮在新野的日子過得並不好。原因是——張飛、關羽鄙視他。

張飛、關羽一直在鄙視他。自從劉備像請寶一樣將諸葛亮從隆中請到新野來之後,張飛、關羽就沒有給過他好臉色。應該說,這是一種嫉妒式的鄙視。就像很多女人在生育後將愛的重心從丈夫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一樣,張飛、關羽痛苦地發現,劉備不“愛”他們“愛”孔明了。

這是一次移情別戀!可在關張二人看來,劉備是上當受騙了——諸葛亮欺世盜名,要戰功沒戰功,要計謀沒計謀(起碼在新野之戰之前,諸葛亮沒有出招),劉備憑什麽對他如此誠惶誠恐,恭敬有加?以師禮待之?!

毫無疑問,這是奪愛!赤裸裸的奪愛!關張二人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地找到劉備,抗議道:“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

劉備卻如是回答:“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這真是一個令人感到傷感的答案。關張二人由此對諸葛亮除了嫉妒還是嫉妒。

諸葛亮卻毫不客氣地對劉備做老師狀。看到劉備無所事事地坐在地上重操舊業織草鞋,諸葛亮板起臉來教訓他說,你難道沒有遠大的志向,每天只能織織草鞋嗎?

劉備馬上誠惶誠恐,然後輕聲辯解說,自己心理壓力太大,已經得了嚴重的抑郁症,不再織草鞋消遣的話,只怕挺不過去。

形勢確實很危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而來,而劉備的守軍卻只有幾千人。劉備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但諸葛亮以為,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明天的,只要他心裏還有這個念想。十萬人怎麽了?幾千人又怎麽了?真正的戰爭是意外之戰。在諸葛亮看來,十萬人打敗幾千人不叫戰爭,幾千人打敗十萬人才叫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