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蜜月”(第2/3頁)

圖三,是1950年代初山東嶗山流亭的一群小學生在宣傳櫥窗前看《蘇聯》畫報。在沒有電視的年代裏,畫報是最直觀、形象的傳播媒介,無論識字還是不識字,都能從中獲取信息。想來是新一期的畫報剛剛貼到宣傳櫥窗裏,隨即引來一群放學的小學生們駐足觀看。《蘇聯》畫報是蘇聯當局主辦的一種官方雜志,專門報道蘇聯國內外的時政要聞和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除了行銷蘇聯國內外,還以各種文字的版本向國外發行。中文版的《蘇聯》畫報,當年與《人民畫報》一樣,是各廠礦、機關與文教單位都要訂閱的,在中國相當普及,如今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有過閱讀這本畫報的經歷。

圖二 1953年10月,蘇聯倉蟲防治專家莫若洛夫參觀浙江余杭縣倉前區糧庫“無蟲倉”時,與糧庫職工的合影。

圖三 1950年代初,山東嶗山流亭的一群小學生在宣傳櫥窗前看《蘇聯》畫報。

櫥窗裏《蘇聯》畫報所記載的蘇聯社會情形,以及畫報本身的精良印制,與櫥窗前小學生們襤褸的衣著、簡陋的書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種對比所折射的,正是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差異。照片裏的孩子們看得專注而投入,只有兩個男孩留意到身後照相機的存在。尤其是站在最後面的那個穿花衣服的小女孩,仰著臉遠遠地看著,聚精會神。她還是剛開始認字的年齡吧,因隔得太遠,即使認得一些字,恐怕也難以看清上面的內容,但這無關緊要,光是那些新奇的照片就足以吸引她的眼球,並由此引發美好的向往,因為她已經反復被告知:“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比起嶗山流亭宣傳櫥窗前的那些小學生們,趙興元無疑是幸運的。1950年10月,全國戰鬥英雄、時任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三團副團長的趙興元跟隨“中國青年訪蘇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切身感受了社會主義蘇聯之種種。圖四是趙興元與郭俊卿(也是一名戰鬥英雄、電影《戰火中的青春》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會見蘇聯少先隊員。來自中國的戰鬥英雄,受到蘇聯青少年的熱烈追捧,團團圍住他們問這問那。

圖四 1950年10月,戰鬥英雄趙興元、郭俊卿訪問蘇聯期間會見少先隊員。

著名作家張正隆在時隔五十五年之後,追記了趙興元他們這次訪問的所見所聞。集體農莊的機械化收割、斯大林汽車制造廠的流水生產線、莫斯科燈火通明的夜景,讓祖祖輩輩生長在農村的趙興元大開了眼界,也感受到中國與蘇聯的巨大差距。他不僅絲毫不為這些差距而沮喪,相反地他卻為此而欣喜,因為用不了多久,眼前的一切也將變成中國的現實。“參觀工廠後座談,人家給倒水喝。一人來高、方不方、圓不圓的機器,杯子往上一放水就流下來了,杯子快滿了哢噠一聲就停了。‘放上去就滿,端起來就喝。’不是親眼見的,想都不敢想呀!”他在心裏暗自默念道:“不怕,反正蘇聯今天有的,明天咱就有了,加勁幹吧。”

“最能引發趙興元的感觸和聯想的,就是參觀坐落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了。館裏陳列著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譯本,馮文彬團長在封面上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士們,曾攜帶著這本書去參加爭取自由解放的戰鬥。’”張正隆接著寫道,“參觀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趙興元就不能不想起第一個告訴他‘蘇聯’和‘保爾·柯察金’的指導員李憲春。他多想對李憲春和當年的那些戰友講:我到蘇聯來了,我到‘保爾·柯察金’的家了,我看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手稿了,我聽到‘保爾’夫人奧斯特洛夫斯基卡婭的親自講解了……可李憲春早在山東抗戰時就犧牲了……”

七年之後,一位名叫林萍的中國共青團幹部也走進了位於高爾基大街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林萍時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他是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來到莫斯科的。1957年一個秋日的中午,他約了兩位中國留學生給他引路,並兼做翻譯,前往拜訪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並合影留念(圖五)。1998年,已垂垂老矣的作者寫道:“四十年過去了,在寫下這篇短文的時候,我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那句曾感動和激勵過幾代人的名言:‘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