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頁)

“十年!”他摸到仁川,登上停泊在那裏的軍艦“平遠號”,又喃喃自語。

他在朝鮮已經生活了十多年。

“再也不會回來了……”他環視周圍,說道。簡直是倉皇逃竄,居然沒有同牙山駐軍的首領聯系一下。

率領兩千士兵駐紮在牙山的葉志超這時候接到一個命令:由海路移駐平壤。

漢城有八千多名日軍,牙山的兩千清軍顯得很孤單,而且只有八門大炮。按照李鴻章的作戰計劃,把清軍集中到平壤,與漢城的日軍對峙。

李鴻章向北京提出的作戰計劃是讓盛軍六千人和奉軍四千人,計一萬人,集結平壤;再加上牙山葉志超軍兩千人移駐平壤,以及馬玉昆的毅軍兩千人駐紮義州,這樣,一萬四千人集合在平壤附近,以對付不足一萬的漢城日軍。可是,事實上,日本的大島旅團八千人已駐紮漢城,而平壤還沒有一名清兵。

離平壤最近的葉志超拒絕了本國的調動命令,回電報說:“從海路轉移大軍已十分危險,不如原地駐留牙山,有利於切斷釜山同漢城的日軍的聯系。因此,望派增援部隊。”

這封電報於7月18日送到李鴻章的手上。

戰時,當地的司令官最了解情況,所以有權拒絕上頭的命令。

李鴻章忙得不可開交,剛安排好袁世凱歸國的事,又命令駐守天津近郊的軍隊挑選兩千三百名官兵,增援牙山。

增援部隊分成兩路。先發的第一路是一千三百人,分乘兩艘商船,於7月21日從大沽港出發。兩艘輪船都是向英國的怡和洋行包租的,一艘是“愛仁號”,一艘是“飛鯨號”。

第一路援軍開拔那天,袁世凱所乘的“平遠號”抵達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