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踏 步

1

日本公使大鳥圭介同朝鮮政府代表關於政治改革的對話,因為是在漢城南山的老人亭舉行的,所以得名“老人亭會談”。

實際上,這不是什麽“會談”,似乎應稱之為“恫嚇”。

日本早就看準清政府必然拒絕,因此才提議由日、中兩國共同改革。堅持宗主權的清政府拒絕了日本的提議,日本便單方面向朝鮮政府提出,願意承擔朝鮮政治改革之責。

日本限定了時間,要不然,朝鮮政府肯定會采取拖延的辦法來對付。7月3日提出,要求在7月8日正午以前答復。

朝鮮政府接到日本的動議後,首先通知駐在天津的督理徐相喬,用心不外是讓他向李鴻章報告,請他諒解朝鮮的苦衷。而且,這也就是一封求援的告急電報。

同時,朝鮮政府任命申正熙、金嘉鎮、曹寅承等人為內政改革委員,同日本談判。

大鳥公使同朝鮮方面的內政改革委員的“對話”,就是所謂的“老人亭會談”。日本政府拋出五條二十七項的內政改革方案綱目,日期是7月10日。

日本已經不把駐在朝鮮的清政府代表袁世凱放在眼裏了。

袁世凱臉色陰沉,手托著下巴,坐在公署的桌子前。關於日本的活動,朝鮮政府一項一項地不斷報來,可是他再也無計可施了。

“如果說我還能做點兒什麽,就只有離開朝鮮這件事了。我這個人消失了,於國有利。”這句話成了袁世凱那時的口頭禪。他天天用電報向李鴻章報告自己的意向。

“老人亭會談”正舉行的時候,袁世凱在公署裏突然對唐紹儀說了一句:“日本的軍隊似乎很強。”

唐紹儀點點頭,說道:“我國軍隊駐在牙山倒是一件好事。”

日軍在仁川到漢城之間遍地駐紮,而清軍則在較遠的牙山駐紮。離得遠,使人們無法對比兩軍。若是兩軍並列對比,就能看出清軍的軟弱了。不僅在量上兵員少,而且在質上以及最重要的士氣方面也處於劣勢。

“關鍵就在這兒……不論政治家多麽剛強,沒有武力做後盾,就毫無辦法!”袁世凱說著,嘆了一口氣。

曾經對宗主權問題那麽強硬的袁世凱,如今也傾向於“朝鮮內政,本應自主,關於改革問題,可允朝鮮同日本對話,我國不必強行幹預”。

他這樣發電報給李鴻章。

在“老人亭會談”的前一天,李鴻章接到俄國不介入的照會,這才下了決心,認為除了交戰以外,別無辦法了。

“老人亭會談”上,大鳥公使把五條二十七項中的七項單獨提出,迫使朝鮮政府於三日內議決,十日內實行。

一、政務復歸議政府,確立六曹判書(各部行政長官)之權限,糾正世道執政之弊。

二、嚴格劃分宮中、府中之別,不許宮廷幹涉政務。

三、明確外交責任,任命專任大臣。

四、打破門閥,錄用人才。

五、嚴禁賣官。

六、嚴禁官吏受賄。

七、在漢城與重要港灣之間鋪設鐵路,在全國重要城市間架設電信。本項在十日內議決開工。

這些內容,的確都是必須改革的。朝鮮政府也深感內政有改革的必要,所以,對日方的提案沒有異議。不過,附有但書——

但是,現在日本以強大的兵力駐留漢城,並限期改革,強迫實行,不正是幹涉內政嗎?

“老人亭會談”在7月10日和11日舉行。7月13日,朝鮮政府在議政府內設置校正廳,發表負責內政改革的人選。朝鮮政府以向前看的姿態向日本方面表示了誠意,然後說:“日本如能首先撤去軍隊,而後撤回限期改革內政的照會,朝鮮政府將主動舉改革之實,報答日本政府之好意。”

朝鮮政府把這個照會交給大鳥公使,是在7月16日。

舉行第一次“老人亭會談”那天,大鳥公使向本國政府提出解決朝鮮問題的兩個方案,呈請批準。兩個方案是:

甲案 以內政改革的迫切性為理由,用武力占領王宮,進行決定性談判。

乙案 破壞清廷和朝鮮的宗屬關系,要求與清廷有相同的權力和特權及電報電話線架設權。直到接受為止,占領王宮諸門。

“王宮”和“王宮諸門”是有差別的,但兩者都是動用武力來威脅朝鮮宮廷的方策。

強硬政策本是陸奧外相所希望的,不,是所窺視的,但他也有一件擔心事,就是同英國的修訂條約還沒有簽署。因為日本在外交上依靠英國,不能讓它發怒。兩國之間若沒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就好了,可是,現在擺著一個國民所注目的重大問題。

假如辦完了修訂條約的簽署手續,那就沒問題了。改訂條約已進入決定性階段,還有些帽子和砂糖等關稅的末節問題。帽子輸出國英國,為了大量出售,要求日本政府降低關稅,而日本政府為保護本國的帽子業者,想把進口帽子的關稅提高一些。在這一點上,兩國意見還沒有完全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