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漢尼拔指揮下的戰爭從開始至坎尼之戰(第4/9頁)

漢尼拔在東岸 迦太基陸軍重新整編

然而漢尼拔比皮拉斯有遠見。他不進軍羅馬;他也不找能幹的將軍格奈烏斯·塞爾維利烏斯對陣——後者在北部的公路上,以要塞為助,全軍仍未受創,因之可能使他陷於苦戰。漢尼拔再度奇兵制勝。他越過斯波萊提烏姆(此處他偷襲未成),穿過翁布裏亞,將遍地羅馬農舍的皮塞努姆地區夷為平地,然後駐軍於亞德裏亞海岸,他的人馬由春季之戰而來的傷患疲憊仍未痊愈;他在此地休息了相當長的時期,使他的部隊得以在這悅人的地點與季節養精蓄銳,以大批的戰利品來供應他的利比亞步兵,按羅馬編制整編。再者,從這個地點他重拾跟他祖國久斷的聯系,由水路快傳捷報。最後,當他的部隊元氣已充分恢復,並對新武器學得適當運用之後,他拔營沿海岸向意大利南部緩緩移動。

法比烏斯

選這個時間重編他的步兵,是正確的判斷。在敵人領土的心臟地帶休養生息,實行史無前例的徹底整編,意圖以相形較弱的非洲軍團來挑戰那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實屬大膽之舉;但由於羅馬處於驚慌狀態,急於準備敵人攻城,因而迦太基軍至少有四個星期未受騷擾,而得以完成其整編任務。然而漢尼拔的另一個希望——羅馬聯邦將從此時開始崩潰——卻未能如願。就這一方面而言,伊特魯裏亞人(他們上次的獨立戰爭主要是靠高盧傭兵)是最無足輕重的,聯邦的精英,尤其從軍事觀點言,主要由薩貝利人諸社團(僅次於拉丁諸社團)組成,而現在,漢尼拔則已來到他們附近,因為他對此諸社團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城門一個連著一個向他關閉,意大利人的社團中沒有一個跟腓尼基結盟。這是羅馬重大的、事實上是成敗關鍵之所系的成功。然而,羅馬卻覺得讓這些盟邦未有羅馬一兵一卒的監視而遭受這種考驗非常不智。獨裁者昆圖斯·法比烏斯將兩支在羅馬新編的補充軍跟亞裏米倫的部隊會合,當漢尼拔越羅馬要塞盧克利亞,前往亞壁的時候,羅馬軍旗已在他的右翼艾卡出現。然而羅馬的軍事領袖卻已不再追隨他前任的覆轍。昆圖斯·法比烏斯是個年事已高、深思熟慮而堅毅的人,但不少人認為他這個特點只是做事拖延而頑固。他尊重古代的優良傳統,尊重元老院政治的萬能,尊重城守的指揮權;他認為,除了祭獻與祈禱之外,拯救國家的唯一途徑就是有條有理的作戰。在政治上,他是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的敵人,於今,由於羅馬人對弗拉米尼烏斯沒頭沒腦的好戰主義深惡痛絕,乃召命他為國事的最高裁決者;於是,他出發紮營了,同時下定決心,不論代價如何,絕不做對陣戰——正像他的前任下定決心不論代價如何,絕對要拼個你死我活一樣。他堅定不移的信心是,敵軍的生存必須依靠征收糧草,他們這種征收的行動可由零星的接觸戰削弱,因此不難使他們逐漸凍餒;因而,戰略的第一要則乃是不以正面接觸而達成阻止漢尼拔前進的任務。

進軍卡普亞,回師阿普利亞

漢尼拔,由於他在羅馬城與羅馬軍中的間諜,立即得知事情的動向,因之也立即依照羅馬將軍個人的性格而調整其作戰計劃。他越過羅馬軍,翻越亞平寧山脈,進入意大利心臟區,揮軍貝內文托,在撒姆尼與坎帕尼亞交界處,取得開門求降的特裏西亞鎮,然後轉向卡普亞;此城在附屬於羅馬的意大利城鎮中地位最為重要,也正因這個原因,比任何社團都更遭羅馬政府的壓榨與欺淩。漢尼拔曾與該城取得聯系,因之使他以為坎帕尼亞人會背離羅馬同盟,但這一方面他卻失望了。因此,他撤回腳步,轉向阿普利亞。迦太基人的行軍,羅馬獨裁者始終都在高地跟隨,而迫令他的士兵手握武器,卻眼睜睜看著努米底亞騎兵到處劫掠羅馬忠實的盟邦;村落到處一片火海;士卒大憤。最後,他終於向氣急敗壞的羅馬軍開放了攻擊敵人的希望。當漢尼拔開始撤退,法比烏斯在卡西利努截斷他的退路(現代的卡普亞),於沃爾圖諾河左岸部署勁旅,右岸高地由主力軍占領,沿河而行的路口則由四千人駐守。但漢尼拔卻令其輕裝部隊攀上懸臨道路上端的高地,趕著若幹角上點了柴捆的牛前進,因之夜間看來,迦太基軍似乎在持火炬前進。負責擋路的羅馬部隊以為自己已被圍困,再阻道路已是多余,便由側向行動,也爬上了相同的高地。因此,漢尼拔乃率其主力自由由道路撤退,未見任何敵人;第二天早晨,他的輕裝部隊未遭嚴重困難即返回主部,而羅馬軍卻受嚴重損失。如此,漢尼拔在未受阻撓的狀態下,繼續其東北向的進軍。他迂回繞道,經過赫彼奈、坎帕尼亞、撒姆尼、帕埃利尼和弗蘭坦尼亞各族地區,所到之處,盡征糧稅,而未遭抵抗;如此,他帶著豐富的戰利品和充實的財庫又來到盧克利亞,而適值該地開始秋收。他行軍所至之地,沒有一處遭遇積極抵抗,但也無一處取得同盟。他已明白,除了在開闊之地進入冬營之外,別無他法,因此他開始在敵國中征收大軍所需的冬令補給。為了這個目的,他選擇阿普利亞北部開闊而大部分平坦之地,有充足的谷類與草類,也可由他的優秀騎兵完全控制。在盧克利亞以北二十三英裏的格魯尼翁築起了壕溝營。全軍的三分之二,每日派遣出去征集用品,漢尼拔帶同其余則進入備戰位置,以保衛營區及派出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