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尼拔指揮下的戰爭從坎尼至紮馬之戰

危機

漢尼拔遠征意大利的目的是打破意大利聯邦;而在三次戰役之後,他能夠達成的部分都已達成了。很顯然,那在坎尼之戰勝利後,仍舊保持著他們跟羅馬同盟關系的社團——即意大利的希臘社團和拉丁或拉丁化了的社團,是不可能再因恐嚇而投降的了,只能憑諸武力;既然連意大利的南方那些孤立小鄉鎮,如布魯提伊人的皮特裏亞,也將生死置之度外地抵抗腓尼基人,則馬西人和拉丁人會用如何的態度在等待他們,便不蔔而知了。設若漢尼拔曾希望沿此方向獲取更大的成果,甚至曾想讓拉丁起而反對羅馬,則他就失望了。甚至在其他方面意大利聯邦也未產生漢尼拔所期望的結果。卡普亞立即向漢尼拔聲明,漢尼拔不當有權強令坎帕尼亞人入伍;他們沒有忘記皮拉斯在塔倫圖姆所做的事,他們愚妄地以為他們既可以擺脫羅馬的統治,同時又可擺脫腓尼基的。撒姆尼與盧克利亞已經和以前不同了;以前,皮拉斯王曾認為可以讓他們的薩貝利青年打頭陣,向羅馬進軍。

不僅羅馬的連鎖堡壘切斷了各地的神經與組織,而且多年來的羅馬統治已使各地的居民不慣於武裝——他們向羅馬提供的兵源是相當有限的,也已平息了他們古老的仇恨,而且處處都有人站在羅馬的立場著想了,當羅馬似乎無望,他們便加入了羅馬敵人的行列,但他們所感到的已不是自由與否的問題,而只是用腓太基的君王替換了意大利的;薩貝利人之投入勝利者的懷抱,不是出於熱情,而是出於絕望。在這種情況之下,意大利的戰爭疲弱下來。漢尼拔現在已占領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直至沃爾圖諾河與加爾幹諾河之地,而這些地方他已不再可能像放棄凱爾特人之地那樣一丟了之,因此,他便有了需要保衛的邊界;羅馬人處處有堡壘,他必須處處守備,同時北方亦有羅馬軍隊開來,再加上他要重燃攻擊性的戰火,攻打意大利中央區,他的軍隊——除卻意大利各社團所派的分遣隊以外,只有四萬人——便非常的不夠用了。

馬塞盧斯

最重要的是,他發現其他的敵人來向他挑戰了。羅馬人由可怕的經驗取得教訓,已經采取了一個更為明智的應戰辦法,軍事首領只以有經驗的將軍擔任之,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延長其任期。這些將軍既不是在山嶺上看著敵人行動的觀望者,也不是見到敵人便沒頭沒腦地亂打一通;他們既非束手不動,也不魯莽行事,他們以堡壘的城墻為保護,外加壕溝,只有勝利而可獲致成果、失敗而不致覆沒的戰爭,他們才肯投入。這種戰爭的靈魂人物乃是馬庫斯·克勞狄烏斯·馬塞盧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在坎尼之難之後,本能地把眼光轉向這勇敢而有經驗的軍官,立即將實際的最高統帥權交托給他。這個人,在西西裏對哈米爾卡的艱困戰爭中曾受過磨練,在前幾次對凱爾特人的戰爭中不但表現了其個人的英武,而且深具統帥之才。雖然已經五十多歲,卻仍舊煥發著最年輕的軍人的勇武之氣,只不過在幾年之前,才親手把一個敵將砍下馬來——這是羅馬執政官中唯一有此戰功的。他的一生奉獻於兩個神明,即榮譽與英勇:為此,他在卡佩納門建造了輝煌的雙神殿。拯救羅馬於危亡固然絕非任何個人之責,而屬於羅馬公民整體,尤其屬於元老院,但對眾人共建的這個國家,卻沒有任何人的貢獻比馬庫斯·馬塞盧斯更大。

漢尼拔向坎帕尼亞進發

漢尼拔將腳步從戰場轉向坎帕尼亞。古代與現代都有一些呆子,以為他可以向敵人首都進攻,以終止這場戰爭,但漢尼拔比所有這些呆子都更懂得羅馬。不錯,現代戰爭往往決定於戰場之戰,但古代的情況卻不一樣。那時候,攻打堡壘的系統,在發展上要遠遜於防衛系統,因此,有無以數計的例子證明,戰場上最徹底的成功,都被大都城的城墻抵消了。迦太基的議會與人民都絕不足以跟羅馬的元老院與人民相比;雷古盧斯的第一度進兵非洲,迦太基的處境比羅馬在坎尼之戰以後危險得多,然而迦太基卻仍能屹立,最後並能大勝。現在,憑什麽可以期望羅馬人會開城投降,或甚至肯接受公平的和約呢?因此,他不擺這種空洞的姿態,以免喪失他業已獲得的實際成功,也不把時間浪費於去圍攻卡流蘇門城墻中兩千名羅馬敗部,而在羅馬人尚未及派遣防護部隊之前,立即向卡普亞前進,而由於他的前進,誘使這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在長久的猶豫之後,加入了他的行列。或許他曾希望,在占領卡普亞以後,他可以攫取坎帕尼亞人手中的某一港口,使他因大勝而爭取到的祖國支援得以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