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戰鬥讓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第6/19頁)

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發生了大決戰。羅馬人志在必得,投入了8萬步兵、6000騎兵,而漢尼拔也投入了4萬步兵、1萬騎兵。從力量對比看,漢尼拔總兵力比羅馬弱,卻占有騎兵優勢。而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性兵種,只要運用得當,漢尼拔取勝的希望比較大。

這次決戰是一次面對面的陣地戰,展現著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各自的軍事風格。他們都沿奧菲都斯河列陣。羅馬軍陣中心是密集的重裝步兵,騎兵配置在兩翼,想以強大的步兵猛攻敵方軍陣。這種軍陣的特點是步兵負責進攻,騎兵負責防守。迦太基軍陣則不同,把步兵列於軍陣中心,排成半月形,凸面對著敵人,將騎兵放在兩側。這種軍陣的特點是步兵負責防守,騎兵尋機展開側翼進攻。從軍陣看,勝負的天平就已經比較明顯地傾斜了。

開戰後,羅馬步兵主動向迦太基軍陣中心發起強攻。迦太基步兵抵擋不住,開始後縮,將半月形凸面逐漸變成凹面。羅馬軍趁機向前逼近。沒多久,戰線越拉越長,羅馬軍不知不覺地陷入了迦太基步兵和騎兵的包圍之中。

看準時機後,漢尼拔命令兩翼的步兵發起反擊,騎兵向羅馬騎兵沖殺過去。迦太基步兵戰鬥力不如羅馬步兵,反擊僅僅是為了將其拖住,給騎兵制造集中兵力打擊羅馬騎兵的機會。根據漢尼拔的命令,迦太基1萬英勇善戰的騎兵很快打敗羅馬6000騎兵,然後轉身包抄到羅馬步兵後面,與自己的步兵一起形成了對羅馬步兵的包圍圈。

羅馬軍驚慌起來,陣線開始混亂,士兵越擠越緊,密集得使迦太基人槍無虛發,石無虛投。結果,羅馬軍大部分陣亡,萬余人被俘,幸存者甚少,而迦太基軍步兵加上騎兵才損失6000人。

康奈慘敗對羅馬是個重大打擊。前線瓦解了,羅馬人又做了應對漢尼拔直撲羅馬城的準備,下令17歲以上的青年都必須入伍當兵,並由國家出錢贖買奴隸,組成兩個軍團,加強羅馬城的防衛。

這一次,漢尼拔還是沒順著羅馬人的思路走,依然沒有向羅馬進軍。他知道,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從根本上被摧毀,當務之急是將羅馬的同盟者分化開,拉攏到自己身邊來。康奈決戰的勝利給漢尼拔帶來了利好,南意大利大部分城市都投到他旗下,中意大利有些城市也發生了轉向。公元前216年秋,坎帕尼亞最大城市卡普亞背離了羅馬人,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在意大利境外,在康奈戰役勝利的影響下,漢尼拔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得與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五世的結盟。而希臘城邦敘拉古也背離了羅馬,使羅馬幾乎失去西西裏全島。

這種形勢對羅馬人來說是相當嚴峻的。如果不及時遏制事態發展,羅馬人此前近半個世紀擴張的成果將會全部喪失,而且還面臨著被消滅的危險。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羅馬人進行了深入的總結,最終認為應該回到費邊的拖延戰略上去,謹慎行動,避免和迦太基軍發生大決戰,努力保衛余留地區,支持繼續忠於羅馬的城市,懲罰倒向漢尼拔的城市,破壞迦太基人的補給,消耗他的有生力量。

這一戰略是費邊拖延戰略的升級版,充分考慮了同盟者的利益,因而無論是深度反思後的羅馬人,還是尚與羅馬結盟的那些同盟城市,都比較堅定地支持。特別是中部意大利的城邦,隨時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補給,讓羅馬人在關鍵時刻能夠挺住。

羅馬人采用拖延戰略應對迦太基軍,但並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試圖在其他地方削弱迦太基軍的勢力的同時增強自己的實力。他們派出一支軍隊遠征西班牙,阻撓迦太基軍從那裏及時得到補給,同時派出海軍攻打西西裏島的敘拉古據點,切斷從地中海趕來的迦太基援軍和補給。公元前213年,羅馬人攻陷了敘拉古在西西裏島的據點。

在羅馬人從外圍打擊迦太基軍時,漢尼拔開始逐步走下坡路。迦太基王對漢尼拔心懷疑忌,一直沒有給他什麽真正的支援,讓漢尼拔在意大利的遠征軍得不到什麽補充和救濟。而意大利同盟裏大多數城邦也逐漸傾向支持羅馬人——畢竟漢尼拔是外來者,而羅馬人幾百年的擴張征戰也給了他們不少實在的利益。

在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漢尼拔孤軍深入的弱點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原先所具備的優勢也一點點消失,最終不得不從戰略進攻方轉為防守一方。而他這一轉變就意味著勝利開始向羅馬人招手了。

公元前212年,羅馬軍開始轉守為攻,圍攻卡普亞。漢尼拔率迦太基軍前來救援,但兩次都未能解圍。為了引開圍攻卡普亞的羅馬軍,漢尼拔只好用“圍魏救趙”之策,率軍北上向羅馬城挺進。不過,羅馬人緊閉城門,準備堅守,同時繼續對卡普亞圍困。這就使得漢尼拔的計謀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