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戰鬥讓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第4/19頁)

此後,哈米爾卡爾的長子、年僅25歲的漢尼拔成為駐西班牙的最高統帥。漢尼拔矢志與羅馬人為敵,迅速征服希伯魯斯河以西地區,完成了戰爭準備,打算找羅馬人一雪前恥。

薩貢杜姆是希伯魯斯河以西唯一沒有被迦太基人征服的城市。公元前226年,薩貢杜姆與羅馬結盟。很顯然,這是薩貢杜姆人擺出一副要與迦太基人對抗到底的架勢。漢尼拔忍受不了這個,在當上軍事統帥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春,率領迦太基軍圍攻薩貢杜姆城。薩貢杜姆人奮起抵抗,堅守了8個月,但因沒有得到羅馬人的及時支援,最終還是被迦太基人攻下。

在薩貢杜姆城陷落之後,羅馬於公元前218年春派以費邊為首的使團去迦太基交涉。這次交涉是在迦太基年輕的軍事統帥取得第一個勝利之後進行的。不出所料,迦太基人拒絕了羅馬人的要求——打了勝仗哪有聽人擺布的呢?何況想擺布他們的是自己立志要復仇的對象。

羅馬人也估計到迦太基人會拒絕,事先也做好了戰爭準備。他們計劃由兩位執政官兵分兩路,一路以西西裏為基地,進軍非洲,打擊迦太基本土;一路進軍西班牙,鉗制漢尼拔統率的軍隊。

這看上去確實是一個完美的計劃。不過,羅馬人低估了迦太基軍事統帥漢尼拔的軍事才幹。漢尼拔對戰爭雙方的優劣勢看得非常清楚,計劃以西班牙為基地,避開羅馬人的海上優勢,由陸路進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意大利,取得軍事勝利,促使受制於羅馬的意大利同盟解體,從而釜底抽薪,打敗羅馬人。這一招兒確實厲害,羅馬對外擴張,那些同盟者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力量。通過軍事打擊,讓那些同盟者歸順自己而遠離羅馬,是迦太基人當時不二的戰略選擇。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自率領由9萬步兵、1.2萬騎兵和幾十只戰象組成的軍隊,從新迦太基城出發,對意大利進行大規模軍事遠征。迦太基軍順著西班牙東部向東北方向前進,渡過希伯魯斯河,穿過比利牛斯山,再沿著高盧南部的海岸繼續前進。很明顯,漢尼拔想通過陸地戰爭,避開海軍不如羅馬軍的劣勢,向羅馬本土進行攻擊。

由於對漢尼拔的進軍意圖認識不足,羅馬人拖延了出征西班牙的時間。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率領羅馬軍從海路到達羅丹河口時,漢尼拔已經進抵那裏,並迅速渡過河,然後溯河北上,躲過了羅馬軍的攔截。這樣,迦太基軍一下子深入了意大利境內。

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立即便派弟弟格·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率領軍隊繼續去征戰西班牙,自己親率一部分軍隊迅速上船,趕回意大利,同時派人加急趕回去,告訴意大利各城邦做好迎戰迦太基人的準備。

漢尼拔出奇兵,但路途實在太難走。到當年9月初,迦太基軍經過長途跋涉,才到達阿爾卑斯山麓。漢尼拔也意識到這樣拖沓行軍不利,因而不顧嚴寒和饑餓,堅韌地在已被冰雪封蓋、人跡罕至的狹窄山道中前進。到阿爾卑斯山時,迦太基人只剩下2萬步兵和6000騎兵,戰象幾乎都死掉了。此時,他們雖然損失慘重,但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到山南高盧後,漢尼拔下令讓疲憊不堪的軍隊停下來休整,加大力度補充兵員和給養。隨後,漢尼拔親自做了激情的動員,號召大家以飽滿的精神去攻打意大利諸城邦,去戰勝羅馬軍,為此前在西西裏島的失敗雪恥。

見迦太基人為避免海戰,從陸地上長途跋涉來進攻意大利,羅馬人也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意大利是羅馬的後院,各城邦是羅馬的同盟者,有任何閃失,都會給羅馬造成巨大壓力和損失。

羅馬元老院進行一番討論,決定派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率軍去波河流域,在那裏阻擊從阿爾卑斯山下來的迦太基軍,同時命令另一位執政官率領準備進攻非洲的軍隊由西西裏島返回意大利本土,與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會合,集中兵力與迦太基人決戰。

羅馬人認為,他們的優勢其實是陸軍,所謂海軍優勢,只不過是在裝備方面先進一籌,通過這個裝備平台,發揮的還是陸軍優勢。迦太基人從陸地上進攻,羅馬人同樣可以通過決戰將其打敗。不過,羅馬人低估了迦太基人復仇的決心,低估了迦太基人幾十年臥薪嘗膽練就的戰鬥力。在軍事天才漢尼拔領導下,迦太基人個個同仇敵愾,英勇無比,奮不顧身。結果,迦太基人接連在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和特雷比亞河流域痛擊羅馬軍,贏得了軍事勝利。此前迦太基人內心的壓抑終於獲得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