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戰鬥讓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第5/19頁)

羅馬人原本信心滿滿,沒想到接連兩戰都被打得暈頭轉向,大出意料之外。更出乎意料的是,高盧人趁機發動反對羅馬的起義,整個山南高盧倒向漢尼拔一邊。漢尼拔此刻由孤軍遠征一下子變成有同盟軍協同作戰,分化意大利同盟打擊羅馬的戰略意圖初步實現。漢尼拔志得意滿,稍事休整後,繼續征戰意大利。

接連失敗後,被打醒的羅馬人開始進行深入的反思。最終,他們意識到將迦太基人趕出意大利已經不太可能,只好將目標改為保衛中意大利,阻止漢尼拔率軍繼續南進。只有先阻止迦太基人進一步侵略,他們才可能尋找機會將其趕出意大利。於是,羅馬兩位執政官率軍分東西兩路對迦太基人進行攔截。

事實證明,羅馬人的反思是不夠深入的,雖然看出了戰略應該調整,卻調整錯了方向。如此簡單的截擊,漢尼拔當然不會與之決戰。他出奇兵,率軍穿過伊達拉裏亞的近路,采用迂回戰術,繞過羅馬軍的營地,用四天三夜涉過被認為無法通過的阿爾努斯河下遊沼澤地,出人意料地出現在羅馬軍後面。

羅馬軍發現已經被包圍,只好慌忙調整進軍方向。結果,在特拉西梅諾湖北岸一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谷地,漢尼拔率軍一舉打敗貿然追趕上來的羅馬軍,贏得了進入意大利以來的又一次重大勝利——此戰,羅馬1.5萬人陣亡,數千人被俘。

羅馬人緊張起來,非常擔心漢尼拔率軍直搗羅馬城。於是緊急動員,一方面加強城防;另一方面任命費邊為獨裁官,統一指揮軍事行動。

這一次,羅馬人又將迦太基人的進軍方向估計錯了。漢尼拔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而是冷靜分析後,認為以他現有的兵力,無論是急襲,還是圍攻,都不可能拿下羅馬城,還不如在意大利縱橫馳騁,蹂躪其土地,打擊羅馬人的抵抗力量,同時采用區別對待的方法瓦解意大利諸城邦同盟,孤立和削弱羅馬人。在特拉西梅諾湖一役勝利後,漢尼拔領軍向東穿過翁布裏亞,進入皮凱努姆,到達亞得裏亞海岸,在那裏補足給養後再向南前進,進入阿普裏亞。

漢尼拔這個判斷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戰爭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擒賊先擒王。既然已經幾次打敗羅馬軍,既然已經具備圍攻羅馬城的實力,那麽就應該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機會,直接率軍將羅馬城占領,從心理上給予對方沉重的打擊。

獨裁官費邊認真分析了敵我形勢,發現漢尼拔率領的軍隊士氣正旺,尤其是騎兵戰鬥力遠非羅馬人能比。如果羅馬軍與之直接對陣,迦太基的騎兵就很容易對其形成側翼包圍,導致其慘敗。不過,漢尼拔是孤軍深入,後援和補給困難,急於求勝,而羅馬軍雖然屢遭失敗,但在本土作戰,人員和給養補充都比較容易,時間、地理對自己有利。費邊決定采取拖延戰略,率領四個軍團在阿普裏亞和漢尼拔接觸上了,卻只守不戰,任憑迦太基人怎麽挑戰,都不與之決戰,甚至避免與迦太基軍發生大沖突。駐守時,羅馬軍紮營在不便於漢尼拔的騎兵活動的山區。行進時,他們尾隨在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後面,伺機進行騷擾。

費邊這一戰略與司馬懿對抗諸葛亮北伐時的戰略何其相似。不過,拖延戰略雖然是對付勢如破竹的迦太基軍的可行戰略,但羅馬不具備實現這種戰略的客觀條件。因為羅馬和意大利那些城邦是同盟關系,羅馬人不積極抗擊迦太基人入侵,就是放縱迦太基人侵犯和蹂躪意大利那些同盟者,這勢必引起同盟者的不滿,導致他們在戰爭中不出力,甚至投向迦太基人。而羅馬的威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意大利同盟城市對其人力、物力的支援。漢尼拔看到這一點,加大了侵擾意大利各城邦的力度。果然,費邊的拖延戰略不僅引起同盟城市市民和廣大農民的強烈不滿,也遭到了羅馬人對他強烈的攻擊。

騎兵長官米努基烏斯·盧福斯就堅決反對費邊的拖延戰略。利用費邊暫時不在軍隊的機會,米努基烏斯·盧福斯擅自下令羅馬軍向迦太基軍出擊。迦太基軍沒防備,導致羅馬軍取得了一次小小的勝利。這之後,羅馬人要求積極出戰的呼聲更高。米努基烏斯·盧福斯又率軍出擊,卻被漢尼拔猜中,設下一個埋伏圈,並將其團團包圍,準備一舉全殲。費邊聽說米努基烏斯·盧福斯擅自指揮羅馬軍出擊,意識到不妙,立馬趕回軍營,率領留守的軍隊前去接應,正趕上米努基烏斯·盧福斯被包圍。費邊率軍誓死拼殺,才救出米努基烏斯·盧福斯,免於全軍覆沒。於是,羅馬軍又繼續實行拖延戰略。

公元前219年末,費邊的獨裁官任期屆滿,統率權交給了新當選的執政官。羅馬人要求與迦太基軍決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新任獨裁者不得不順應民意,改變了拖延戰略,積極準備與迦太基人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