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文藝氣質(第4/5頁)

電影不同於其他任何藝術,商業屬性再明顯不過,並且最容易被商業利益所牽引,形成所謂產業鏈條。

美國電影如果再度衰敗,對美國確實是個不小的事——一者會極沮喪;二者會導致產業鏈條斷裂,使一部分人失業。但即使在美國,與電影界發生直接或間接職業關系的人,也畢竟是少數,不會使失業率有明顯浮動。

目前正是美國電影的“維穩”時期。

美國電影會衰退嗎?

盛極必衰,肯定會的。

估計,最早在2020年底,便會衰兆顯然。

而美國電影衰落之際,將是別國電影振興之時。在美國商業大片的沖擊之下,世界別國電影的優點,的確已被遮蔽得太久了——到了該讓人類看到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內容而又同樣好的電影的時候了。

我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即使這一天真的到來了,我也還是要向美國電影業致敬,感激它曾經為世界奉獻過許多好電影。

綜上所述,我並不認為美國有什麽企圖以美國文藝俘虜並改變全世界人的文藝預謀。如果哪一國家的人們的文藝接受心理分明被改變了(即使這樣了,也只不過是某一時期的現象),內因是主要的,外因絕對是次要的。

目前,中國電影也在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地走在娛樂至上、票房第一的路徑上。

但這幾乎是難免的。

娛樂至上未必皆屬爛片,成為經典的為數不少。若同時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藝性,票房表現肯定不俗。不得不承認,美國電影將兩方面結合得特別老到,其歌舞片與喜劇片成就尤為突出,如《出水芙蓉》《紅磨房》《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家有仙妻》《拜見嶽父大人》等。周星馳的《功夫》和《大話西遊》之所以極受內地青年喜歡,也因片中糅入了另類文藝片元素。而實際上,某些電影很難以娛樂的或文藝的來界定,如《楚門的世界》《搖尾狗》《西蒙妮》等。正因為難以界定,美國將片種分得很細。盡管如此,還是難以界定,如《金剛》《阿凡達》。所以,具體來討論一部電影究竟屬於娛樂片還是文藝片並無必要,也沒什麽實際意義。

應該引起思考的是以下幾點:

一,本國電影界是否存在著娛樂即意義,票房即“真理”的電影觀?

二,是否由於觀念的過於商業化,導致了電影的種類比出現娛樂片泛濫的單一局面,因而使電影院接近於是一個專門逗樂子的地方?

三,是否由於電影的商業目的過於明確、強烈,一個時期內的文藝片成鳳毛麟角?

四,是否由於此種情況,致使受眾特別是青少年受到不良的文藝影響,欣賞的品位由而下降?

客觀而論,中國的文藝形態其實從沒那麽糟過。在從前,在某些國家,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國、日本、韓國,都曾出現過黃色表演泛濫,垃圾“文藝”幾成公害的現象。但從90年代起,全世界的垃圾“文藝”現象迅少。有各國管理措施所起的作用,也有人類文藝自覺所起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後一種作用更大些。這乃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降,旅遊業在全世界空前興旺了;垃圾“文藝”現象,非但不能使一個國家的形象在旅遊業的發展中得到提升,卻足以使一個國家的形象在別國人心目中失格。旅遊業也是國與國之間文藝現象的公展,人類的文藝自覺意識由而跨越式進步了。放眼世界,一個自身觀看品位低俗的人,如今即使遍遊各國,想要尋覓到垃圾“文藝”現象已非易事。

中國的文藝現象雖然從沒那麽糟過,但某一個時期確曾出現過令人堪憂的情況。

2016年以來,狀態明顯改變。先是電視中的“俗氣”不見了,隨之網絡上的垃圾“文藝”少了。欄目還是從前的欄目,但風格變了,氣質變了,思路變了。前幾天我無意間看到了某電視台的一档節目——男女青年歌手拜小孩子們為師,向他們學京劇,學民歌,並由孩子們點評自己的跨界表演水平——覺得耳目一新;某台也有一档節目是《超凡魔術師》,吸引了中國兩岸三地的一些青年魔術師比賽技能,娛樂性較強,卻也不失可欣賞性,優雅的文藝氣質在焉。

中國之民族多,人口多,青年多。中國當代青年中,有文藝細胞,熱愛文藝,喜歡表演的青年層出不窮——中國之電視文藝現象,已經悄然發生了一種改變,肯於將更多的時段、平台,提供給層出不窮的文藝青年們了。所謂明星大腕占領電視文藝頻道主體時段的局面,正在成為過去時——而這是我支持的改變,認為是好現象。

對於我們中國普通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年,又特別是來自各行各業勞動第一線的青年,通過各方面的平台展現文藝才情,或與青年文藝工作者同台展現,我都是抱著喜聞樂見的態度的——此種文藝現象,對中國廣大青年培養起良好的文藝接受品位,具有功不可沒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