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文藝氣質(第3/5頁)

不料他們都說不喜歡,因為沒有文藝含量。

他們又補充說但喜歡“憨豆先生”主演的幾部電影,因為有文藝含量。

文藝終究要有些“藝”的含量,並且終究要恪守“文”的底線——比利時人對此點特堅持。

若將國家人口擴大到一億及一億以上,那麽巴西人的文藝觀是不能不說一下的。

巴西的國土面積比中國少一百多萬平方公裏,但人口比中國少十二億多。他們對足球運動的熱愛舉世聞名,對歌舞的喜歡也發乎性情。他們的節假日也很多,在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上,裝飾有彩色大羽毛的巴西女郎們風姿綽約,美艷四射,永遠吸引旅遊者們的眼球。

這樣一些尋歡作樂起來仿佛個個都是酒神兒女的人類,在日常接人待物方面,卻又都是那麽的彬彬有禮,極其注重言行及一舉一動的得體。除了與人約見時可能會遲到,別國人很難再挑出他們在社交方面的不得體來。

巴西人又沒從小都學過《弟子規》——他們為什麽會表現得都像按《弟子規》教導出來的人一樣?

娛樂氛圍濃重的社會習俗,為什麽不但沒有消弭掉這個國家的人們工作和學習的上進心,反而極其顯然地有益於他們的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不畏困難,自強不息;並且大多數以人助人為樂,遵守公德為習?

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澳大利亞、加拿大,則會發現當代人類與文藝的另一種關系——去除低俗之後全面接受的關系。這兩個國家由於地廣人稀,文藝現象難以形成欣欣向榮的局面,主要集中於首都,而且並不活躍,這使它們對文藝最能持一種尋常看待的心理,從不會因為自己國家的文藝不夠繁榮而自卑,也不會因為本國人對任何外國文藝的喜聞樂見而憂心忡忡、焦慮不安。他們的文藝理念特別豁達,對一切國家的文藝出現在本國都持歡迎態度,但絕不會為此買單,也絕不會為了任何目的發出主動邀請。兩國人到外國旅遊,經常帶回外國文藝的音像制品和書籍,以便日後仍能經常欣賞。年輕人之間,也互贈音像制品作為示好禮物。許多家庭都有專門保存外國優秀文藝音像制品的櫥櫃,每向客人展示。兩國人民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傳統文藝,也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在傳統節日裏,各自的傳統文藝表演聲色並隆,帶給本國人民極大娛樂——這裏不得不談一下人類對娛樂的需求指數的不同——有的國家的人民表現得十分強烈,有的國家的人民,欣賞需求遠遠大於娛樂需求。他們從不通過文藝市笑,也從不會以花錢買笑為人生必需。不但澳、加兩國人如此,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荷蘭、匈牙利、挪威、智利、波蘭,還有其他許多國家的人都是這樣。他們的生活並未因此而少樂趣,他們通過別樣的愛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如澳國人對體育的熱愛;加拿大人對冰雪雕塑藝術的情有獨鐘;荷蘭人對花和園藝的熱愛;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挪威、智利人與文學和書籍的親密關系——在後幾個國家,別國人很快就會找到文學知音,於是融入某個民間的文學愛好者群體。

以上國家的人們,對文藝之事,也基本上持“自然發展主義”的理念。細審之,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們之文藝理念,基本如斯。而且,都能在文藝自給自足方面做得令本國人滿意。他們從無文藝自卑,也從無文藝自負。

日本在成為亞洲經濟騰飛“四小龍”之一的年代,文藝“走出去”的勁頭特足,韓國緊追其後,也極欲在“軟實力”方面吸引全世界眼球。今天看來,韓國當年真使別國眼前一亮過的,只有電影。日本除了電影,還有文學爭光過。如今,這兩個國家的文藝,也皈依了“自然發展主義”的理念——這進一步驗證了老子“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觀點有一定道理。歸根結底,文藝雖可為“術”,不可“唯為術”。文藝的生命力首先體現於各國民間——民之所好低,使高之;既高,使恒之。並且只有在此前提下,才有益於達到人類文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大和諧局面。

美國是一個堅持文藝強力輸入主義的國家嗎?

定睛細看,除了電影,美國其他文藝並沒有一概成為世界主體現象。即使他們真有此心,也根本不可能如願以償。

但美國人對文藝的需求量確乎是全世界最大的。在欣賞和娛樂兩方面往往都表現得分外熱切,所以美國文藝的繁榮或衰退,首先是自給自足的情況所決定的。

美國總喜歡向別國推行的更是它的政治文化。某些美國電影中確有此元素,但目前看,這樣的美國電影實際上越來越少了;美國電影總體已在娛樂至上、票房為王的不歸路上走了很久了,而這使它產生了不少垃圾片——許多連美國人自己都既反感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