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3頁)

第四,如前所述,是資本主義企業結構和做法上的雙重轉型。一方面,這個時期有許多新的發展,例如資本的集中可使人區別出“企業”和“大企業”的那種增長幅度,自由競爭市場的萎縮,以及1900年前後的各種發展,這些發展曾使觀察家想為這個顯然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時代,貼上一個適當的標簽(參見下一章)。另一方面,人們借著將科學方法應用到工業技術、組織和計算之上,以求有系統地實現生產和企業經營的合理化。

第五,是日用必需品市場的不尋常轉型,即量與質的同時轉型。隨著人口、都市化和實際收入的增長,此前多少限於糧食和服裝(也就是基本維持生活所需)的大眾市場,現在開始主宰了生產日用必需品的工業。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項發展比有錢有閑階級在消費上的顯著增長更為重要,因為後者的需求模式並沒有顯著改變。在汽車工業上,造成革命的是福特T型車而非勞斯萊斯(Rolls-Royce)汽車。與此同時,革命性的工藝技術和帝國主義又有助於為大眾市場創造一系列新奇的貨物和服務,其範圍從這個時期大量出現在英國勞動階級廚房中的瓦斯爐,到自行車、電影和極為普通的香蕉等。1880年前,這些物品的消費市場幾乎不存在。這項轉型最明確的後果之一,便是開創了大眾媒體。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名副其實的大眾媒體。19世紀90年代,英國一份報紙的銷售量已達到100萬份,而法國的報紙也在1900年前後達到這個銷售數字。[24]

凡此種種不但表示生產方式已轉型為現代所謂的“大量生產”,同時也暗示了包括信用購物(主要是分期付款)在內的配銷轉型。因而,1884年時,英國開始有1/4磅標準包裝的茶葉上市。這項發展將使無數諸如立頓爵士(Sir Thomas Lipton)之類的食品雜貨大亨,可以從大城市的工人後街當中賺取財富。立氏的遊艇和金錢贏得了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友誼,這位聲名狼藉的國王特別容易被一擲千金的百萬富翁所吸引。立頓的分店由1870年的一家也沒有,增加到1899年的500家。[25]

第六,大眾市場的轉型也自然而然地導致了第三類經濟的顯著成長,亦即公家和私人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例如辦公室、商店和其他服務業。我們只需舉英國的例子便可見其成長之一斑,英國在其極盛時期,曾以小得離譜的辦公室作業支配整個世界經濟:在其總數大約950萬的就業人口中,1851年時僅有6.7萬名公職人員和9.1萬名商業雇員。到了1881年,在商界就業的人士已超過30萬人(幾乎全是男性),不過公務人員只上升到12萬左右。但是,到了1911年,商界雇傭了大約90萬人(其中17%為女性),而公職人員則增加了三倍。自從1851年後,商業雇員的人數在全部就業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增加了5倍之多。我們將在別處再討論這種白領和非勞動階級人數劇增的社會後果。

第七,接著我將提一下這個經濟的最後特點,那就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日益融合,政府和公眾角色的日益增強,或者是像戴雪律師這樣的自由派理論家所認為的:“集體主義”犧牲了舊日良好的強勁個人或志願企業,達成了具有威脅性的進展。事實上,這項特色是競爭性自由市場經濟萎縮的征候之一;19世紀中期的資本主義是以競爭性自由市場經濟為理想,而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情形亦是如此。然而,1875年後,人們日漸懷疑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調整能力的市場經濟,一旦失去國家和政府當局的協助,其有效性將如何。如今,這只操縱市場的手已經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一方面,如我們將在第四章中所看到的,政治的民主化往往使得不情願和備受困擾的政府走上采取社會改革和福利政策之路。它們也被迫采取政治行動以保護某些選民群體的經濟利益,例如保護主義,以及美國與德國對抗經濟集中的措施(成效較差)。另一方面,國家與國家間的政治競爭日漸和各國企業群體之間的經濟競爭結合在一起,因而,如我們在下面將看到的,它遂促成了帝國主義的現象,也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者,它們也導致了軍備工業的發展,而政府在這類工業當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不過,雖然公眾所扮演的策略性角色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它在經濟上的實際重要性卻並不大。這類相反的例子在當時也層出不窮:例如英國政府買下中東石油工業的部分利益,並且控制了新出現的無線電(兩者都有軍事重要性);德國政府也隨時預備將其部分工業國有化;以及俄國政府由19世紀90年代起有系統的工業化政策。可是,雖然如此,各國政府和輿論卻都以為政府在這方面只不過是私人經濟的小補充而已,即使歐洲在公共事業和服務領域的(主要是地方性)政府管理上有顯著進步,也無法改變這種看法。雖然社會主義者不大考慮社會主義經濟所具有的問題,但是他們卻不同意這種認為私人企業為至高無上的看法。他們或許曾經把這樣的私營企業視為“地方自治的社會主義”,不過這類企業大半是由既無社會主義意願也不同情社會主義的地方官員所把持。由政府大規模控制、組織和支配的現代經濟,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1875—1914年間,在大多數強國迅速增長的國民生產總值當中,政府的支出往往呈下降趨勢,雖然備戰的開銷使這部分費用陡然攀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