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頁)

然而,康德拉季耶夫的分析有一點是必然與世界經濟迅速“全球化”時期密切相關的,即世界上的工業部分(因繼續不斷的生產革命而成長)和世界農業產量(其增長主要是由於新生產地帶,或新近成為專門從事出口生產地帶的不連續開發)之間的關系。1910—1913年間,西方世界可供消費的小麥產量,幾乎是19世紀70年代平均數的兩倍。但是,這項增加大半來自少數幾個國家: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亞,以及歐洲的俄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西歐(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荷蘭、斯堪的納維亞)農業產量的增長,只占新供應量的10%—15%。因此,即使我們忘卻了像毀滅澳大利亞半數綿羊的八年大旱(1895—1902年),以及1892年後危害美國棉花的棉鈴象甲蟲(boll-weevil)害,世界農業增長率在最初的躍進之後趨向緩慢,似乎也是不足為奇的。再者,“貿易條件”往往也對農業有利而不利於工業,也就是說:農夫在購買工業產品上所花的錢比較少或絕對少,而工業花在購買農產品上面的錢比較多或絕對多。

有人認為這種貿易條件的轉變,可以解釋1873—1896年間的物價下跌,以及自那以後一直到1914年乃至1914年以後的物價顯著上升。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貿易條件的這種改變,會對工業生產的成本造成壓力,因而也對其可圖的利潤造成壓力。對這個美好時代的“美好事物”而言,可謂幸運的是,當時的經濟結構允許將利潤所受到的壓力推到工人身上。實質工資的迅速增長是“大蕭條”時期的特征之一,現在顯然慢了下來。1899—1913年間,英國、法國的實質工資事實上還下降了。1914年前那幾年,社會上之所以充滿緊張氣氛甚至爆發沖突,部分便是由於這一點。

那麽,是什麽使當時的世界經濟充滿活力?不管詳細的解釋是什麽,問題的關鍵顯然可以在工業國家的中央地帶找到——這個地帶日漸圍繞著北溫帶延伸——因為這些國家是全球增長的發動機,是生產者,也是市場。

這些國家此刻在世界經濟中心區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成長迅速的,而且不斷延伸的生產集團。它們現在不僅包括19世紀中期已完成工業化的大小中心(其本身大多也在以令人印象深刻,乃至幾乎無法想象的速度擴張),例如英國、德國、美國、法國、比利時、瑞士和捷克;也包括一系列正在進行工業化的區域,像斯堪的納維亞、荷蘭、意大利北部、匈牙利、俄國,甚至日本。它們也形成了越來越大的世界貨物和服務購買團體:這個團體越來越靠購買為生,也就是對傳統農業經濟的依賴越來越低。19世紀對於“城居者”的一般定義,是“住在有2 000居民以上地方的人”。可是,即使我們把標準稍微提高到5 000人,歐洲“已開發”地帶和北美地區的城居者比例,到1910年時,已分別由1850年的19%和14%上升到41%,而且約有80%的城居者是住在人口兩萬以上的市鎮(1850年時只有2/3),而這些人中,又有一半以上是住在擁有十余萬居民的城市當中。這意味著在這些國家的城市當中,儲存著龐大的顧客群。[19]

再者,承蒙不景氣時期物價下跌的恩賜,即使將1900年後實質工資的逐漸下降計算在內,顧客手上可以花的錢還是比以前多得多。這種顧客日漸增加的情形,甚至在窮人當中也不例外,商人如今已認識到其意義。如果說政治哲學家害怕大眾的出現,推銷員卻歡迎他們。在這個時期,廣告業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分期付款的銷售辦法,也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其意圖是讓收入不多的消費者也有可能購買大型產品。而電影這種革命性的藝術和行業(參見第九章),從1895年的無足輕重,成長到1915年時超越了貪婪的夢想的炫耀財富的舉動。

相較於電影制作費的高昂,那種由王公支持的歌劇顯得異常寒酸,而這一筆筆高昂的電影制作費用,竟都是來自只付五分錢的觀眾。

我們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說明世界“已開發”地帶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性。雖然海外新地區和海外經濟已有相當可觀的增長,雖然有史無前例的大量人口因移民海外而流失,然而,19世紀歐洲人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實際是上升了。其增長率由前半個世紀的每年7%,上升到後半個世紀的8%,而在1900—1913年間,更上升到幾乎13%。如果我們把歐洲加上美國這個深具購物潛力的都市化大陸,以及某些正在迅速發展但規模小得多的海外經濟,那麽我們便擁有一個“已開發”世界的輪廓——它的面積占地球的15%左右,卻包含地球上40%左右的居民。

這些國家因而形成了世界經濟的大部分:它們加起來構成了國際市場的80%。尤有甚者,它們還決定了世界其余部分的發展;這些其余部分的經濟是靠著供應外國需要而成長。如果烏拉圭和洪都拉斯當年沒有外力幹預,我們無法想象它們會變成什麽樣子。(不過無論如何,它們恐怕都難逃被幹涉的命運。巴拉圭一度不想加入世界市場,但卻被強大的力量逼了進來。比較《資本的年代》第四章。)我們知道的事實是:它們之中的一個生產牛肉,因為英國有牛肉需求;另一個生產香蕉,因為有一些波士頓商人認為美國人會花錢吃香蕉。某些衛星經濟會比另一些衛星經濟來得成功,不過,它們越成功,對中央核心區的經濟越有利。對於中央核心區而言,這樣的成長意味著它的貨物和資本有更大和不斷成長的市場。世界商船的增長可大致標示全球經濟的擴張程度。在1860—1890年間,其增長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總噸位約在1 600萬噸到2 000萬噸之間;然而在1890—1914年間,它幾乎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