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黃金時代(第6/16頁)

如此說來,到底該由誰為冷戰的局面負責呢?這種辯論,就像一場你來我往始終難分勝負的意識形態網球賽一般,一方把過錯全部推在蘇聯身上,另一方則將罪咎一股腦兒怪在美國頭上(說來有趣,持此見解者卻大多是美國的異議分子)。既然找不出結論,我們難免就想做和事佬居中調停,認為一切都是因雙方彼此疑懼的誤會造成。由於相持不下,結果越害怕越抗拒,最後才演變成“兩大武裝陣營,高舉不同大旗,全力動員對抗”(Walker,1993,p.55)。這種說法完全正確,然而卻不能道盡全部事實真相。它可以解釋1947—1949年雙方前線的“凍結”(congealing)現象;也可解釋從1949—1961年柏林圍墻建成,德國國土遭到的一步步劃分。這項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麽西方各國的反共力量,不得不在軍事上形成同盟,唯美國的馬首是瞻(其中只有法國的戴高樂將軍,膽敢不理會美國的指使);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在東西方思想分水嶺另一邊的東歐諸國,同樣也無法逃脫向蘇聯全面臣服的命運(其中也只有南斯拉夫的鐵托元帥,可以不理睬莫斯科的號令)。可是這一套說辭,卻無法說明冷戰中帶有替天行道意味的天啟口吻。這道“天命”呼聲,來自美國。而西歐各國的政府,無論國內共產黨勢力大小,卻都一律井然風從,全心全意反共,誓死抵抗蘇聯的可能入侵。若要在美蘇之間擇一而事,無論哪一國都不會有片刻猶疑;甚至連那些向來在傳統上、政策上,或經協商決定堅守中立者也不例外。奇怪的是,其實在這些號稱民主政治的大小國家裏面,所謂“共產世界陰謀論”,跟它們的國內政局並沒有什麽重要的關系,至少在大戰剛結束的幾年內是如此。民主國家中,也只有美國總統是因以反共為號召而當選(例如1960年肯尼迪),但在實際上就國內政治而言,共產主義之於美國,正如同佛教之於愛爾蘭般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若要論起所謂的十字軍東征精神,並讓它在國際強權對抗的現實政治之中扮演一角,這扮演十字軍大將者就是華盛頓當局。但是在事實上,肯尼迪的競選辭藻固然雄辯滔滔,論其中關鍵深意,其實不在警告共產主義強權將支配全球的危言聳聽,卻在維系眼前美國獨霸實權的呼籲。[7] 不過我們也得加上一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各成員國雖然對美國政策不完全贊同,但是只要那個實行恐怖政治制度的軍事強權存在一天,就只有在美國的保護之下,自己的安全才有保障,因此也就心甘情願地唯美國馬首是瞻了。這些國家對蘇聯不信任的心態,絕不下於美國。總而言之,“遏制政策”固然合乎眾人心意,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一事則不盡然。

3

冷戰時期最明顯的現象,便是雙方的軍事對抗,以及西方各國日盛一日的瘋狂核競賽。但是這兩項卻不是冷戰造成的最大沖擊。競相制造儲存的核武器,從來不曾啟用,兩個核大國,卻曾加入三次戰事(但彼此不曾親自交手)。美國及其盟友(以聯合國為其化身)深為共產黨在中國的勝利震撼,於是在1950年介入朝鮮戰爭,企圖阻擋北方的共產黨政權向這個分裂國家的南部入侵。結果美方大占上風,得意之余,在越南戰場上故技重施,可是這一回卻吃了敗仗。而蘇聯在軍援親蘇的阿富汗政府,對抗有美國撐腰並由巴基斯坦提供人員的遊擊隊8年之後,於1988年決定退出。簡單地說,超級強國在軍備競賽上花費不貲,所得卻很有限,並沒有任何決定性的成果。戰爭陰影的不斷威脅,反而推動了國際和平運動,但和平運動以核武器為最大的反對目標。在歐洲部分地區,反核風潮不時成為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卻被冷戰的推動者視為共產黨的秘密武器。不過,解除核軍備的成效也不甚明顯,只有美國年輕一代的反戰分子,在越戰時期掀起的反征兵浪潮頗具功效(1965—1975)。但至冷戰結束,種種運動的呼聲,如今都成了崇高理想的記憶,只留下一點兒當年的新鮮枝節為今人所用,比如1968年後反文化小團體所用的反核符號,以及環保人士對任何核用途一律反對的偏頗態度,這些都是當年運動殘留的產物。

冷戰效應之中,更為明顯的一項則為其政治作用。冷戰幾乎立竿見影,將兩個超級大國控制下的世界,立即分成水火不容的兩個“陣營”。當初歐洲各國國內政壇左右通力合作,反法西斯之戰終獲勝利,到了1947—1948年,卻又立刻分為親共與反共的兩大陣營(其中只有三大主要交戰國為顯著例外,即英美蘇三國)。在西方,共產黨從此被逐出政壇,成為政治流浪兒。1948年意大利舉行大選,如果當時共產黨獲得勝利,美國甚至計劃出兵幹預。而蘇聯也不甘示弱,將非共分子從麾下所謂的“多黨制人民民主國家”內全部掃除,重新變成“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共產黨的專政。同時成立了一個新的國際共產黨組織(共產黨情報局)以與美方抗衡,不過說來特別,這個新組織比其前身,不但權限大為縮減,對象也僅以歐洲為主。1956年國際局勢的緊張局面漸趨和緩,共產黨情報局也便悄然解散了。蘇聯的鐵腕緊緊控制著東歐各國,奇特的是,只有芬蘭一國得以逃過這個厄運。原來蘇聯大發慈悲,1948年竟然讓芬蘭政府將共產黨從政府部門裏除名。斯大林為什麽放過這個小國,卻不在那裏建立衛星國政權,其中原因至今是謎。也許芬蘭人的好戰之氣,把他給嚇住了,怕他們再度拿起武器反抗吧。芬蘭先後曾在1939—1940年與1941—1944年間起義,斯大林可不想再度卷進一場一發不可收拾的大戰。至於桀驁不馴的南斯拉夫,他也曾嘗試收編,可是鐵托不吃蘇聯那一套,南斯拉夫終於在1948年與莫斯科正式決裂,從此自行其是,哪一夥也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