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步兵軍陣的戰術特征與發展歷程(第3/17頁)

至於藍永蔚構擬的步兵陣列前後間距和左右間距完全相同,也缺乏史料依據和現實基礎。明代戚繼光編練抗倭軍隊時,用過兩種隊列編組形式。一種是他獨創的“鴛鴦陣”,另一種是古老的“立隊法”,即每“伍”五名士兵列一橫行,伍長居中,前後四個伍組成一小方陣“隊”:

立隊法:以伍層站立,隊長居前,伍長居中,以成一方,縱橫成行。古所謂行伍,即此法也。[21]

這種由小的橫行構成的20人方隊,和《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的50人隊方陣構成原則基本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步兵所謂“方陣”,一般指長度和寬度基本相同,而非士兵的行數和列數相同,即士兵的前後間距和左右間距不一定相同。所以戚繼光“立隊法”橫向有5人,但縱向只有4人,左右間距小於前後間距。再如秦陵兵馬俑方陣,每個探方橫向平均有23人,縱向平均有18人;左右間距亦小於前後間距。[22]前述《大唐衛公李靖兵法》中,50人小隊成橫向5行、每行10人,占據十步見方空間,則前後間距為左右間距的二倍。再如中國2009年國慶閱兵方陣,橫向每行25人,共14行,前後間距亦大於左右間距。冷兵器戰爭的隊列左右間距較小,是為了隊形緊密、對敵作戰堅固,前後間距稍大則是便於隊列行進的機動性。

冷兵器戰爭雖然已經成為歷史,無法重現。但近似冷兵器作戰的情況仍然存在,這就是現代都市中街頭示威者與防暴警察的打鬥場面。從電視新聞和圖片報道中都可以看到,在街頭沖突中的防暴警察,都會列成非常緊密的橫向隊列,用盾牌防範投擲物,在打鬥中也非常注重保持隊列的連續性。這都是冷兵器戰爭的基本作戰原則。

步兵的作戰方式:陷陣

在步兵軍陣交戰中,雙方隊列互相接近後,前排士兵交手肉搏互相砍殺,優勢一方會逐漸突破敵前方隊列,突入敵軍陣列的內部。戰國以來,習稱這種攻破敵陣列的行為為“陷陣(陳)”,在給將領統計戰功時,它和攻城首先沖上敵軍城頭的戰功“先登”一樣重要。《史記》記載漢初諸將的戰功時,“先登”常常與“陷陣”聯用,但兩者具體含義是有區別的。劉邦部將曹參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戰功第一,《史記·曹相國世家》對其軍功有詳細記載,其中在東阿、南陽與秦軍作戰時都是“陷陳”之功。曹參統帥的主要是步兵,他所“陷”的應當也是敵步陣。

需要注意的是,“陷陣”並非全殲或最終擊敗敵軍,而只是在敵陣隊列中打開缺口。一旦敵隊列被沖開、軍陣被分割,直接後果就是指揮體系被打斷,統帥的指令無法通過軍官逐級傳達給一線士兵,這會給被分割的士兵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其戰鬥力發揮。加之傳統時代的步兵地位較低(與戰車兵、騎兵相比),作戰積極性普遍較差,一旦失去上級軍官的監督,很容易出現一哄而散的潰敗局面。成功“陷陣”之後敵陣潰敗,才會出現對敵大追殺、大斬獲的局面。所以“陷陣”和“先登”都是首要功勞。至於斬首或俘獲敵軍之功都是量的差異,和“陷陣”之功有質的區別。

為了成功“陷陣”,沖開敵軍隊列,統帥會選擇強壯、有戰鬥經驗的士兵部屬在軍陣對敵的最前方。如東漢末呂布部下將領高順,就有七百余名士兵組成的這種部隊:“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23]。曹操與呂布軍作戰時,雙方激戰一天都未退縮,曹操處於被動局面,遂臨時“募陷陳”,應募士兵數千人,由典韋統帥,“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將呂布軍逼退,曹操乘機撤軍。[24]這次“陷陣”雖然沒有徹底擊敗敵軍,但為己方軍隊獲取了全身而退的機會,也是成功的作戰。

從東漢末開始,騎兵逐漸承擔起沖擊步兵軍陣的任務,步兵精銳負責“陷陣”的現象開始減少,但從未消失。因為許多軍隊缺少戰馬和騎兵(特別是分裂時代的南方政權),而且步兵對地形適應性強,崎嶇山地、叢林湖沼等不便騎兵奔馳的環境仍要靠步兵作戰決勝。如西晉對東吳政權發起總攻時,東吳也派出一支軍隊渡江展開反沖擊。吳軍缺少騎兵,但他們有來自丹陽郡的精銳“刀楯”五千人(即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的戰士),“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在與西晉淮南郡步兵決戰時,“三沖不動”,即無法沖陷晉軍陣列,遂失去控制開始潰退。晉軍乘機展開進攻,“吳軍以次土崩”,進入徹底潰敗,這次反擊遂宣告失敗。[25]這是試圖陷陣未成,反而遭遇慘敗的例子。再如隋朝名將楊素,他每次作戰都“先令一二百人赴敵”,如果成功“陷陣”則主力展開總攻;“如不能陷陣而還者”,則不管斬獲敵首級多少一律處斬,同時再選二三百人展開下一輪陷陣。這種血腥的做法使得將士畏懼而“有必死之心,由是戰無不勝”[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