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3/16頁)

注37這裏說旗人有兒子就吃錢糧並不確切。按清制,八旗男子凡成年即為壯丁,再從壯丁中選出甲兵,即“甲丁”或“披甲”,只有挑取了甲兵,才能領取兵餉,即本文中所說的錢糧,得不到披甲機會的稱為余丁,也稱閑散,就是無職無差的旗下平民。八旗兵餉粗分為銀、米兩種,根據兵丁不同身份而各有等差。京旗的待遇要高於各省駐防旗人。為領催、前鋒月銀4兩,馬甲月銀3兩,步甲和養育兵為月銀1兩到2兩者不等。歲米46斛,步甲與養育兵減半。清初兵餉堪稱充裕,如世宗所說:“古來養兵,無如聖主養育滿洲兵丁之重者,不惟每月所得錢糧倍於綠旗兵丁,且一年所得之米亦可養家數口。”從此,旗人視食糧當兵為唯一出路,完全依賴清政府的豢養為生,成為在經濟上完全依賴於清政府、受其豢養而喪失獨立性的工具。既然當兵挑甲成為唯一職業,所以將訓練、作戰置於首位,清政府完全以對待士兵的要求來對待八旗披甲,由此產生了對他們的一系列束縛。這是入關之後八旗制度的一項非常深刻的變革,但清政府由此也背上了一個越來越沉重的包袱。

注38子孫匣子,應該是祖宗匣子與子孫繩的統稱。祖宗匣子,滿語稱“渥輒庫”(wecheku),即神主,是祖先神。滿族盛行對祖先的崇拜,各個氏族都供奉自己的祖先神:“滿族舊規,最重渥輒庫……雖度日清減,亦按時跳神,於此一節,從不少減。”(《重訂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祭時先將祖宗請出,祖宗形象有的是木主(俗稱牌莊),也有的是擺祖宗匣,或祖宗板(即渥輒庫)。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平時都供在西墻上。在祖宗匣左側,則供“佛多媽媽”,即子孫媽媽,兩壁上懸掛“索子口袋”,內藏五色線,長三丈三尺,即“子孫繩”,求子儀式時用。

注39引自中國畫報社、新世紀之光編輯委員會編《舊中國掠影》,中國畫報出版社1993年版,213頁。

注40供尖兒,供品的頂端部分。僧尼用以饋人,表示祝福。

注41北京東嶽廟位於朝陽門外大街北側,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國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在明清時期,它所祭祀的是掌管人間一切貴賤、生死、禍福的東嶽泰山神天齊仁聖大帝,所以在上層和民間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歷史上雖然數次被毀,但每次都能獲得皇室成員的捐助而得以重建。因為東嶽大帝掌管了世人的生死禍福,所以前往燒香的人也特別多。相傳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乃東嶽大帝的誕辰,於是在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東嶽廟裏都會舉行廟會。這一風俗延續了數百年之久,1949年後中斷。

注42此說不確。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的確給京城帶來巨大災難,但廢除八旗制度並停發北京旗人的兵餉,是在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逼溥儀出宮之後。

注43溫樸亦稱榅桲,果品名,一說為滿語。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溫樸》中有記:“溫樸形如櫻桃而堅實,以蜜漬之,既酸且甜,頗能下酒。”

注44祿米倉是明、清兩朝存儲京官俸米的地方。這裏說的祿米倉,指的是祿米倉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今胡同東口北側有智化寺,建成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保存完好,1961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注45救世軍於1865年在英國創立,是一個國際性的基督教及慈善機構,舊時北京米市大街、崇文區西興隆街和西直門內等處都有他們設立的機構。

注46芳嘉園(原稱方家園)胡同位於朝陽門南小街裏。

注47“目連救母”是一個佛經故事,講的是佛陀的大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曾經是無數圖畫及戲曲的題材。

注48關淑清女士是胡玉明的女兒。關炳錚先生,福州滿族,是中國科學院的退休人員,多年前我做滿族婦女史,就得到過他熱心無私的幫助,還曾親自陪我到河北農村調查。得知我又做老北京人口述後,他又為我找到胡女士。關先生與胡女士的女兒關淑清是朋友。關先生多年來熱心支持我做口述,得知關女士母親的情況,又是他主動為我聯系,並親自陪同我到世紀城。在此對關炳錚先生和關淑清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謝。

注49胡女士這裏說祖上是愛新覺羅,並無根據。至於“以名為姓”,是滿族取漢名的常見做法。滿人本來都有老姓,即氏族之姓,如愛新覺羅氏、瓜爾佳氏、鈕祜祿氏等,但一般不放在稱呼中,如某人老姓為鈕祜祿,名常春,則人們只稱他為常春,辛亥革命之後改為姓常名春,即用名字的第一個字為姓,就是“以名為姓”,胡女士的父親之姓宜,很可能就是他父親名字的第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