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5/23頁)

注62 樂崇輝在訪談錄中對此也特別強調過:“同仁堂的古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就是規規矩矩,絕不偷工減料。其實同仁堂沒有‘秘方’,何謂秘方?規規矩矩就是秘方。懂得工序就是秘方,著重的是過程。所以,所謂秘方就是良心,方子都是古方,只在有無按良心配藥。也就是按照良知、良能來依法炮制。同仁堂就是憑良心,不賣假、偽劣藥,也不馬虎制藥,所以‘憑良心’就是秘方。大陸‘文革’的時候,曾把同仁堂的秘方寫成大字報,貼在同仁堂大門上,後來配方又都保密了;但即使如此,如若沒有按照良心配藥,所制的藥還是不行。所謂真正的秘方,就只是一個‘德’字,揉在藥裏,才有了至上的療效!”(33頁)

注63 引文見《梨園舊藝妙通神》,《北京晚報》2012年6月30日。

注64 張錫鈞(1899—1988),字石如,曾用英文名Chang Hsi-chun。中國第一代生理學家。1899年生於天津市。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堂。1920年至1926年留學美國,相繼在芝加哥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羅虛醫學院(Rush Medical College)學習,先後獲理學學士、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並結識了在同一實驗室進修的英籍華人林可勝。1926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內科助教。1938年至1942年兼生理科代主任,繼林可勝主持生理科的教學研究及中國生理學雜志的編輯工作。協和關閉後回到天津行醫。1948年協和復校後,任生理科教授、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教授、副所長,中國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醫研究院經絡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等職。1988年3月20日卒於北京。

注65 王政堯先生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對清代戲劇史術有專攻,著有《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本書中凡與京劇有關的事宜,我多次向他請教。他出於對劉曾復老的崇敬,陪我做了第二次訪談,訪談中二人談及諸多與京劇有關的掌故,因篇幅所限,均未收入這篇口述之中。

注66 陸鍵東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版。

注67 梁漱溟的父親名梁濟,字巨川,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在京城貴族那蘇圖家中任教,後官拜內閣中書等職。辛亥革命後清朝滅亡,對他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之後見民國官僚腐敗、道德淪喪、民不聊生,內心非常矛盾痛苦。為喚醒世人,決心一死,於1918年10月17日投身於積水潭,以自殺殉清。臨死遺書數萬言,皆以世道人心為念。無論識與不識鹹惜之。參見陳灨一《新語林》卷六“傷逝”,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101頁。

注68 馮國璋(1857—1919),直隸河間(今屬河北)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1913年國民黨發動討袁戰爭時奉袁命攻下南京,任江蘇都督。1916年當選副總統,1917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台,1919年在北京病故。

注69 南京的開平府的確是明初開國元勛常遇春的府邸。常遇春因攻克元朝的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

注70 汪鸞翔,字公巖,號鞏庵,廣西桂林人。曾求學廣雅書院,為名儒朱一新弟子。20世紀30年代曾任溥儀的家庭教師。二三十年代執教於清華大學。195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歷任清華大學、河北大學、中國大學文學教授,北京國立美術學院等校中國畫及中國美術史教授。是國立清華大學校歌詞作者[此校歌作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汪鸞翔時任清華高等科國文教員]。

注71 劉老的外祖父名紀钜維,字香驟,一字伯駒,號悔軒,晚署泊居。河北獻縣人。紀昀五世孫。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貢,選授內閣中書。沈毅好學,博覽群籍,精考據,善鑒別書、畫,工詩古文辭,旁及繪事。從張之洞遊鄂最久。監督學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一卷,民國十四年(1925年)鉛印本。

注72 安徽壽州孫家,應是指孫家鼐,孫是清朝鹹豐九年(1859年)狀元,光緒帝師,京師大學堂創辦者。

注73 崇德中學,1911年美國基督教會設立,1928年定名崇德中學校。校址在宣武門內絨線胡同(今西絨線胡同)79號。

注74 “三一八慘案”是段祺瑞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制造的槍殺請願群眾的流血事件,打死47人,傷二百余人。清華大學學生韋傑三就是被害學生之一。

注75 劉曾復的姨夫汪鸞翔有三個兒子,長子即劉曾復的大表哥,名汪健君(1903—1999),曲家。生於武昌。1925年至清華大學任職。曾向溥侗學曲及參加昆曲活動。1935年春與俞平伯等共組清華谷音社,是主要成員,還經常參加北平城內珠縈社、潛廬曲社等曲集。抗日戰爭爆發後受清華保管委員會委托,將珍貴档案文獻百余箱轉移至天津租界並負責保護,遂留居天津。在北京、天津請益曲家滑苕白、許雨香、俞振飛等,精研曲律宮調和昆曲音韻,與俞平伯有探討文章往還。抗戰勝利後仍回清華大學。1957年調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後將自家珍藏古籍千冊捐贈該館。1956至1964年是北京昆曲研習社社員,20世紀80年代在清華和北大組織曲集十余次,在北京大學臨湖軒舉辦大型曲會。手訂曲譜數十本。曾撰《言樂會沿革述略》《清華憶舊竹枝詞》《北京舊時曲社雜記》等史料文章,在清華園傳授昆曲。1999年7月6日在洛陽逝世,享年九十六歲。汪鸞翔的次子即劉曾復的二表哥,名汪振儒(1908—2008),曾用名汪燕傑,筆名丁乙。1925年從北京師大附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生物系。1935年9月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林業系,獲理科碩士學位。繼而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林學院從事森林生態學的研究,1939年7月回國,在廣西大學任教。先後任森林系教授、系主任,農學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著名的樹木生理學家、林業教育家,樹木生理學的奠基者。1952年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林學院(1985年改稱北京林業大學),先後任林業系主任、綠化系主任、科研部主任、圖書館館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為北京林業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三一八慘案”中受傷的,就是這位二表哥。劉曾復在口述中對這兩位表哥提及的雖然不多,但也可以想見對他所產生過的影響。亦可參見本套叢書中另一部《八旗子弟的世界》中印嘉佑的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