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23頁)

注14 張家玉,東莞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三甲第28名進士。任授編兼給事中,奉使入廣,閩陷家居。後來桂王以左中允召,但因道路不暢受阻而未能赴任。李成棟陷廣州,張家玉毀家招兵,以東莞家鄉兵為主力,據守東莞,與陳子壯遙相呼應,而後兵敗,張家玉投水而盡忠。謚文烈。東莞人常以張家玉、袁崇煥二忠烈為驕傲。

注15 爛漫胡同舊門牌49號為廣東東莞會館舊址,有房屋49間,占地2畝有余。原為張家玉故居。

注16 倫哲如,即倫明,廣東東莞望牛墩人。生於光緒元年(1875年),卒於1944年。著名大藏書家。為張伯楨摯友。

注17 周叔迦(1899—1970),安徽東至縣人。著名佛學家,一生潛心佛學。1930年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教授。1940年主持《佛學月刊》。同年在京創辦中國佛教學院,任院長。

注18 孫殿起與雷夢水都是北京琉璃廠的書商,也是當代著名的版本學家。

注19 袁督師廟在今龍潭湖公園東岸,是1915年由張伯楨首倡並捐金,1917年建成的。規模不大,門前圍有松柏,也已修復。康有為所題的門聯:“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仍保存完好。

注20 這裏說的是廣東東莞會館新館,位於西城區上斜街舊門牌55號。1911年開始動工,是在京諸館中竣工較晚的一座。占地面積較大,有房90間,占地近6畝。館建成後正值辛亥革命,會館負責人為尹慶舉。尹避亂旋歸故裏,由在京東莞人張伯楨代理。館內有《東莞會館新館興建記》一石,撰者即張伯楨,書者為朱汝珍。

注21 孔教大學是民國初年提倡尊孔讀經的社團——孔教會籌建的一所大學。孔教會1912年10月由康有為授意其學生陳煥章等成立於上海,以後將總會遷至北京。陳煥章任孔教大學校長。

注22 林琴南(1852—1924),名林紓,字琴南。清末民初著名的大學者、大翻譯家。

注23 吳北江(1877—1950),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大文人吳汝綸之子,著名學者,曾與陳叔通、夏仁虎、章士釗、許寶蘅、張伯駒等人詩書唱和,是著名的文學社團“稊園”的重要詩人。

注24 齊燕銘是蒙古八旗後裔,1949年以後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政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注25 關於張先生的父親張次溪,有石繼昌《春明舊事》所記“京華掌故首‘金’‘張’”一文可供參考:“次溪先生名江裁,原名仲銳,一九零九年生,廣東東莞人。明末殉節的張文烈公(家玉),即先生遠祖。先生幼居北京,父篁溪公(伯楨)為康南海弟子,有別墅在左安門內,名張園。先生出自名門,畢業於孔教大學,以得當代名流學者王晉卿……諸老教誨,學益日進……宣武門外爛漫胡同東莞會館,先生遠祖文烈公明末時曾住於此;三百年後,先生亦居館內裏院北房,自成院落,室內環壁圖書,可謂汗牛充棟。先生在北京史方面的貢獻有以下幾點:一為北京歲時風土的輯錄。二為北京戲劇史料的搜集。三為天橋史料的撰述。” 見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2—5頁。

注26 徐用儀,《清實錄》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七月十七日諭內閣:“兵部尚書徐用儀,屢次被人參奏,聲名甚劣,辦理洋務,貽患甚深……徐用儀、聯元、立山,均著即行正法,以昭炯戒。”(58冊,119頁)

注27 從張伯楨的年齡推算,他拜訪過的應該是十三世達賴而不可能是六世達賴。1908年9月28日,(十三世)達賴喇嘛抵達北京。他一入直隸地界,朝廷就派大員前往保定迎接。各地方官對他特別優禮。所到之處,駐持名刹,香花供養,警護森嚴。抵京後,在其所安座的黃寺,王公親貴,皆來致禮,每一出行,前呼後擁,轟動九城,氣派頗為壯觀。這裏要感謝胡鴻保先生在此事上對我的提醒。

注28 張先生的外祖父徐蔚如,生於1860年,卒於1937年,名文蔚,字蔚如,號藏一,浙江海鹽人。佛教居士。辛亥革命後任浙江省議員,主編《浙江日報》。先後創立北京刻經處,天津刻經處。校勘佛教經典近2000卷,刻有《華嚴搜玄記》《華嚴探玄記》《華嚴綱要》等。1935年起在天津功德林講華嚴經,與南京楊仁山並稱華嚴學大師。

注29 這裏的敘述略有誤。所謂“南張(謇)北周(學熙)”,一般是指張謇而非張之洞,北周則的確是指周學熙,而周緝之是周學熙的字。東至周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著名家族,周學熙之父周馥,清朝時曾任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周學熙(1866—1947)為華北地區早期工業化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的實業集團奠定了京津唐地區近代工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