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注1 需要說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訪談,尤其是深入訪談,並未被全部收入這套《北京口述歷史》叢書之中。最近幾年,我還與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區消失之前》《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大歷史·小人物》等圍繞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專著,已分別由北京出版集團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對常人春、常壽春兄弟的口述訪談,也正在編輯之中。

注2 參見趙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概說》,載《史學月刊》2001年第2期,112—119頁。

注3 (清)震鈞:《天咫偶聞》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35頁。

注4 梁啟超:《袁崇煥傳》,收入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本。

注5 按康有為所撰《袁督師廟記》位於廣安門內舊存的袁督師廟而不在此處,詳見後面附錄中筆者的雜考。南海吳榮光所題墓碑“有明袁大將軍墓”位於今北京五十九中學操場一角,即佘女士所居的袁崇煥墓、祠所在地,唯題名時間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而非民國時。

注6 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人,1932年任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兼副總指揮。至於廣東保管財產委員會,全名應該是“廣東會館財產管理委員會”,成立於1950年。當時北京市政府頒發了《北京市各省市會館管理暫行辦法》,廢除了舊有的會館管理制度,成立了這個委員會,負責調定會館房租、對會館進行必要的修繕保護以及對會館財產進行檢查和重新登記諸事宜。

注7 順德今為廣東省佛山市的一個區,所以佘女士稱“我們”。順德會館位於宣武區(今西城區)宣外大街東側的海柏胡同。清初著名學者和詩人朱彝尊曾在此居住。今以“朱彝尊故居”而著名。

注8 這幾人都是解放後的著名民主人士,但除葉恭綽外,並不都是廣東人。其中葉恭綽(1881—1968)是廣東番禺人,為中國當代書畫大家,解放後曾任北京畫院院長;柳亞子(1887—1958)為江蘇吳江人,愛國民主人士、詩人;李濟深(1885—1959)為廣西蒼梧人,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章士釗(1881—1973)為湖南善化(今長沙)人。

注9 毛澤東致葉恭綽信原文是:“……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來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此事嗣後請與彭真市長接洽為荷”,時間為5月25日。載《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33—434頁。

注10 佘女士提到的這位叔伯哥哥,名叫佘寶林。2015年4月14日佘寶林先生在北京電視台一個節目中出場,並當著佘女士的面解釋了他“突然消失”(佘幼芝語)的原因,說他當年在北京市的二建公司工作,1966年6月23日該公司奉中央指示到外地去建設鋼廠,一去十年,回來後就把房子換到南苑去了,並非有其他用意,也並非是不辭而別。佘寶林先生的兒子佘彥江和兒媳也當場對佘女士表示:“您宣達的使命,我們今後要傳下去。”當然,無論是佘女士的女兒焦穎,還是堂侄佘彥江,都認為祖先的遺訓固然應該遵守,但未必不可換個方式,譬如設一個專門的微信群,等等。

注11 有關解放後佘家的情況,還可參見其他文獻,與佘女士的口述略有出入,如1983年由崇文區政協供稿、沈信夫所撰的《訪袁崇煥廟》記:“1955年,政府決定利用這塊廣東義地建立學校,伐去棗樹,遷走荒冢,但袁墓和墓前的房屋未動,並在矮花墻外又砌一道高墻。為了照顧看墳人佘漢卿一家的生活,就招收他和女兒佘幼蘭為第五十九中學的工友,佘漢卿非常感激……佘漢卿在十年內亂中病死,他的女兒幼蘭和兒子小寶也都搬走了……筆者輾轉訪問了佘幼蘭,她已經五十多歲,花白頭發,在某房管所當工人,她所記憶的沒有超過石同志(五十九中石宗炎)所說的範圍,但她記得祖父叫佘恩兆,並說弟弟叫佘寶林,住大紅門一帶,為某公司工人。筆者又找到佘寶林,他年約三十多歲,對前輩的事一無所知。”(載《文史資料選編》第23輯,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269—280頁)可與佘女士此篇口述相參照。

注12 陪同我去訪問張先生的,有岑大利和楊海英二位教授。楊海英是我的師妹兼同事,對明末清初史事頗有研究,包括張先生所說他們的祖先張家玉的事跡。

注13 張伯楨著有《張篁溪遺稿》《南海先生全書》《南海康先生傳》《焚余草》《篁溪筆記》《同盟會革命史料》《興中會革命史料》《宗社黨史料》等書。刊刻《滄海叢書》五輯,廣收袁崇煥、張家玉等的文學史料。他晚年信奉佛教密宗。1946年在北京病逝,臨終前,把珍藏康有為、梁啟超的書牘墨跡以及有關袁督師的文物、齊白石等名人字畫共1300余件,捐贈給北平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