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

日本,在它開始侵略鄰國、征服世界之前,是由500多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半圓形島國。這些島嶼的總面積與英格蘭、蘇格蘭和曼哈頓面積之和差不多,其中518個島嶼上共居住著6000萬人。據最新統計數字表明,日本的總人口已接近9000萬,不過這其中包括2000萬朝鮮人和一些波利尼西亞島上的居民在內。自世界大戰以來,這些波利尼西亞島嶼就一直是日本的領地。

其實,只要記得本州、北海道、四國和九州這幾個島嶼的名字就足夠了。本州是日本中部的主要島嶼。北海道是北部僅次於本州的第二大島嶼。四國和九州這兩大島嶼緊鄰本州南部。日本的首都東京,坐落在本州中部肥沃的平原上,居民200萬。橫濱是東京的港口。

最大的城市是大阪,位於本州南部,是日本重要的紡織工業中心。大阪以北是日本帝國的舊都。其他一些城市的名字你偶爾在報紙上能夠看到,比如大阪的港口神戶,還有位於南部的九州島上的長崎是最方便歐洲各式船只出入的港口。

你可能在歷史書上經常見到江戶這個名字,它是幕府時代東京府舊稱。1866年,幕府失勢,明治天皇就從京都移居到江戶,並改稱為東京。東京從此進入了一個巨大發展時期,而成為現代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這些城市都處於隨時被徹底摧毀的危險之中。這是由於日本列島地處大亞洲山脈的邊緣(日本海、東海和黃海形成的時間都不長,就像使英國成為一個島嶼的北海),是從薩哈林島到荷屬東印度群島(舊時西方國家使用的一個名稱,指馬來群島——譯者注)的爪哇這條火山帶的一部分。這條火山幾乎一直處於運動之中。地震儀觀察到的統計數據表明,自1885年至1903年間,日本發生過27485次地震,年均地震1447次,日均4次。當然,其中大多數地震都不太嚴重。茶杯輕微地晃動,椅子碰到墻上搖晃一下,僅此而已。如果你知道,日本的古都京都在過去的十多個世紀中曾發生過地震1318次,這個島國的危險處境就可想而知了。在這1318次地震中,“強烈地震”有194次,純粹“毀滅性”的地震有34次。其中,1923年9月的那次大地震,幾乎將東京夷為平地,15萬余人喪生,有幾個小島只露出水面幾英尺,其余部分都沉到了大海之中。由於地震發生時間距現在不遠,所以人們仍記憶猶新。

人們經常把地震與火山活動聯系在一起。當然,一些地震無疑是由火山爆發引起的,但大多數地震,是人類生活的表土層下面的巖石層突然坍塌而造成的。如果這些巖層移動不過二三英尺,其後果不過是弄倒幾棵樹而已,但如果這種情況恰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那麽就可能發生像1775年裏斯本那樣的大災難,6萬人遇難;或者像1920年中國廣東大地震,喪生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據某位最權威的地震專家的保守估計,在過去的4000年間,也就是所謂人類的“有史以來”時期,至少有1300萬人死於地震,不管怎麽看,這個數字相當可觀。

當然,地震幾乎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就在一年前,北海的海底發生強烈地震,萊茵河和斯海爾特河河口島嶼上的泥灘震動得厲害,引起了當時上面的掘蛤人一陣恐慌,但是北海海面上卻風平浪靜。日本地震頻發,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日本列島地處山脊項部,該山脊東部一直向下,延伸至我們的科學家目前所能測定出的最深海溝,著名的塔斯卡羅拉海溝深達2.8萬余英尺,僅比目前最深的海溝——菲律賓和馬裏亞納之間的海溝淺6000英尺,日本一半以上的災難性地震都發生在海岸下沉約6英裏的東部沿岸地區,這絕非偶然。

然而,像居住在地震帶的大多數人一樣,日本人並未因這一永遠威脅他們安全的現象而夜不能寐。與我們一樣,他們照常播種耕耘,一日三餐照吃不誤,和孩子玩耍,看到查理·卓別林的演出也會大笑。他們從多年的教訓和實踐中摸索出一條經驗:用薄紙板造房子。這種房子雖然冬天可能有穿堂風,但當房子突然倒塌時,對居住者而言,危險能降至最低。當然,如果他們模仿西方,比如在東京建的摩天大樓,碰到大地震,損失將不可估量。總的說來,在適應並克服這一不可避免的地理缺陷方面,日本做得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好,而且他們還成功地把生活安排得比大多數西方國家更協調也更具冒險性。我指的不是日本藝妓在櫻花樹下喝茶的漂亮明信片,也不是蝴蝶夫人那些美麗的木偶玩具,我只是在復述那些旅遊者告訴我們的一切。他們看到的是昔日的日本,那時日本還承襲著祖宗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其生活方式尤其高雅),也沒有試圖將這個島國變成芝加哥和威爾克斯-巴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城市——譯者注)的郊區。日本從舊到新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對我們美國的安全和幸福無疑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將以突飛猛進的勢頭繼續下去。所以,我們美國人應該至少對日本人有些認識,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他們,只要太平洋沒有幹涸,我們就是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