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亞的大半島(第2/6頁)

北京的寺院廟宇很多,但中國人卻不是像印度人那樣虔誠的佛教徒。這兩個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麽這兩個國家除了在人口過度膨脹之外,再沒有其他共同之處。印度人十分崇敬神佛,他們修建了最宏偉、最富麗、最豪華的寺廟,這些寺廟建築幾乎將貧苦農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財全部耗盡。“寧擲百萬造神廟,不費分毫在黎民”是婆羅門僧侶們提出的口號。中國人看上去是佛教徒,但是他們從上到下,從老到幼,每一個人都受到那個精明的孔夫子的影響。孔子是一位東方哲學大師,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他提出一條普遍真理:不要把時間荒廢在關於來世的虛無模糊的辯論中。中國人完全遵循孔夫子的信條,去做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因此,中國的統治者把大部分賦稅用於公共設施上,比如挖運河、修水渠、築長城、疏浚河道等,而至於廟宇和神殿,只要做到神靈不會感到未被輕視就行了。

中國大運河

古代中國人是一個具有傑出藝術才能的民族。與恒河流域的民族相比,中國人付出的是小得多的代價,但是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滿意。到中國的遊客不管在什麽地方都不可能發現像印度那樣龐大的神殿建築群。在北京以北60英裏的明皇陵中,幾只大型動物雕塑守衛著那些長眠於地下的帝王,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座廟宇,供奉著幾尊大佛像,僅此而已。中國的其他神像都是比例和諧,不大不小。比起印度來,西方人更喜歡中國的藝術品,因為中國的繪畫、雕塑、瓷器和真漆等藝術品都更適合進入歐洲或者美國的家庭,而印度的藝術品看上去很不協調,讓人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即使放在博物館中也是如此。

現代中國的商業地位也不可小覷。中國的煤儲量位居世界第一,鐵儲量位居世界第二,假如有朝一日英國、德國和美國的煤礦枯竭,我們仍然能夠從山西省那裏獲得溫暖。

山東省位於直隸的東南方,它所在的山東半島是直隸灣和黃海的分界線。這一地區除了直隸灣附近的黃河平原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山區。黃河曾經是注入黃海的,但在1852年卻突然改道,北上直隸灣,那次黃河改道造成的洪災才讓人們見識到什麽是真正的洪災。如果你想明白黃河改道究竟意味著什麽,就不妨作個假設:萊茵河有一天突發奇想,決定改道注入波羅的海,塞納河也突發奇想,決定從比斯開灣轉向北海,結果就一目了然了。自17世紀末以來,黃河已經十度改道,我們不能斷定目前的河道是否還會改變。在世界其他地區,大河的堤壩很容易把河水控制住,但是對黃河和長江這樣的河流,堤壩卻顯得力不從心了。1852年,當時黃河的堤壩足有50英尺高,而洪水沖毀它們就如同撕毀一張紙片一樣毫不費力。

你可能聽說過中國人被稱為黃種人的說法,也一定在報紙上看到過有關“黃禍”之類的文章。我們常常將中國人的面色與黃色等表示中國事物的某些概念扯在一塊兒。但是,在很久之前,中國的統治者就自稱為“皇帝”,與“黃帝”同音,當然不能理解為黃皮膚臣民的“皇帝”,而是臣民居住的這塊黃土地的“皇帝”,即“黃土地之帝”。黃河攜帶的大量的黃泥將整個華北地區染成黃色——河水、海水、道路、房屋、土地,甚至男女老少的衣服也是黃色的。這個民族正因這些黃色的泥土而得名,而事實上,他們的膚色並不明顯黃於西方人。

為了讓自己的臣民不必冒險作海上長途旅行,而能夠順利地從北部到達中部和南部,13世紀,中國的一位皇帝下令開鑿了一條連通黃河與長江的大運河。運河長達1000多英裏,自建成之日起,一直恪盡職守,運輸著南來北往的船只。直到1852年黃河從黃海改道直隸灣,將運河連同黃河故道一起被摧毀,這條運河才廢棄。但是,這條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還表明,這塊土地的統治者是一些具有開明思想的帝王。

現在我們要重新回到山東半島。半島海岸線上堅硬的花崗巖形成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威海衛就是其中之一。直到不久前,這個港口還被英國人控制著。當年,俄國人占領直隸灣對岸的旅順港,把它作為軍港和通往西伯利亞鐵路的起點,從那時起,英國人就從中國人那裏“租借”了威海衛,“租借合同”上規定,只有俄國人撤出遼東半島,英國人才會歸還威海衛。但是,當1905年日本人打敗俄國人,占領了旅順港後,英國人卻沒有從威海衛撤走。德國人也不甘人後,很快攻占了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和青島港。這也是世界大戰在遠東引起的連鎖反應,那就是為了某些並不屬於他們的東西,英國和德國你爭我奪,而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日本這個第三方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