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西部高原

帕米爾高原西部,是巍巍高山構成的一系列高原,高原向西伸展,一直到達黑海和愛琴海。

這些高原的名字對於現在的人們並不陌生,因為這些高原在人類歷史上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最重要的作用。如果有關人種起源的推斷沒有錯誤,那麽在印度河與東地中海之間的這些高原與河谷,不僅僅孕育了我們西方人所屬的人種,而且它還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正是在這裏,人類掌握了最基本的科學知識,建立了道德規範的首要原則,正是有了這些原則,才使人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

從東向西,按順序來說,首先是伊朗高原。這是一片群山懷抱之中的3000英尺高的鹽堿沙漠。雖然這片高原北臨裏海與卡拉庫姆沙漠,南依波斯灣與阿拉伯海,但是這一地區的降雨卻十分稀少,以至於整個高原沒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河流。這裏的吉爾特爾山將俾路支地區與印度隔開,1887年起就被英國占領的俾路支地區,倒是有幾條不起眼的小河,最後統統匯入印度河。這裏的沙漠使人談虎色變,因為當年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在從印度返回歐洲的途中就是在這裏因缺水而全軍覆沒的。

說起阿富汗,幾年前曾一度引起轟動。因為這個國家新上任的統治者到歐洲來了一趟,並且一路招搖過市,使他和他的國家借這次旅行大大地出了一回風頭。這個國家有一條重要河流,叫赫爾曼德河,發源於興都庫什山。興都庫什山是帕米爾高原向南延伸的一座大山,最終消失在伊朗與阿富汗交界處的錫斯坦鹽湖之中。阿富汗的氣候比俾路支地區要好得多,而且從許多方面講,這個國家都極為重要。古代從印度到北亞及歐洲的商道就要經過這個國家的腹地。這條商道從西北邊疆的首府白沙瓦起始,通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然後經過著名的開伯爾山口,跨過阿富汗高原,最後抵達西部的赫拉特。

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總數

大約50年前,俄國與英國為爭取對這個國家的絕對控制權而開戰。恰巧阿富汗人民也驍勇善戰,於是那些英國人——他們曾企圖由南向北和平滲入——不得不更加小心謹慎。1838—1842年爆發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英國人試圖強加給阿富汗人民一個不得人心的領袖,結果以失敗告終。據有幸返回英國的人報告,同去的其他英國人已全部被殺死。自此以後,英國人進入開伯爾山口時總是如履薄冰。然而當俄國人在1873年占領希瓦,並向塔什幹與撤馬爾罕挺進時,英國人害怕有一天早晨醒來他們會聽到沙皇的軍隊在蘇萊曼山那一邊進行軍事演習的槍聲,於是英國軍隊也不得不有所行動。最後,沙皇陛下派往倫敦的代表、女王陛下派往聖彼得堡的代表,分別向對方的政府保證,自己國家在阿富汗的行動完全沒有什麽私欲,相反那只是一項高尚的和值得頌揚的善舉。另一方面,他們的工程師在為一個重要的計劃努力工作——他們要為“被殘酷的大自然剝奪了出海口的”阿富汗修建鐵路,幫助可憐的阿富汗人民直接走向海洋,分享西部文明。

不幸的是,世界大戰使這一偉大的工程破了產。俄國人的鐵路一直擴展到赫拉特。今天,你可以從那裏乘火車出發,經過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馬雷,到達裏海之濱的克拉斯諾沃茨克港,然後再從這裏乘船前往巴庫和西歐。另一條路線是從馬雷出發,取道烏茲別克共和國的布哈拉和浩罕,最後到達阿富汗的巴爾克。巴爾克坐落在巴克特利亞古國(中亞古國,中國史書稱大夏——譯者注)巨大的廢墟中央,現在已經淪為三流村鎮,但誰能想到,這個地方在3000年前竟和當今的巴黎一樣重要。它是那個具有完善道德體系的宗教運動——拜火教(又稱波斯教)——的發源地,拜火教不僅完全控制了波斯,還滲透到地中海地區,改頭換面之後的拜火教甚至在羅馬還廣為流行,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這個宗教組織都是基督教的有力對手。

與此同時,英國人的鐵路從俾路支的海德拉巴修到奎達,又從那裏通到阿富汗的坎大哈。1880年,英國人在坎大哈為他們在第一次阿富汗戰爭中的失敗而大肆報復,終於洗刷了恥辱。

伊朗高原還有一個值得我們一提的地方,那就是波斯(指今天的伊朗——譯者注)。所謂“月圓則虧”,這個國家曾一度輝煌,今天卻成為如血殘陽。當年,“波斯”這個名稱代表著繪畫和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生活藝術的最高準則的代表,那是一個充滿魅力而令人神往的國度。波斯最早的輝煌時期是在公元前6世紀。那時,這裏是一個泱泱帝國的中心,它橫跨歐亞大陸,西起馬其頓東到印度,幅員十分遼闊,但是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摧毀。然而,500年後,在薩桑王朝統治下,又光復了薛西斯與岡比西斯(古波斯帝國國王——譯者注)時期的疆域,並且重振拜火教,恢復了最純正的信仰。他們還將所有的拜火教經典收集整理為一卷,就是大名鼎鼎的《亞吠陀》經解合刊。伊斯法罕城的玫瑰終於在沙漠之中綻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