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滿為患的小島

如果在幾年前,這一章的標題還應該是“大不列顛與愛爾蘭”,那時人類強行改變了造物主的手工作品,將地理上連為一體的一個國家分割成兩個單獨的實體。於是,所有循規蹈矩的作者不得不依從這一安排,並在單獨的兩章中介紹這兩個不同的國家。任何其他方法都可能引發更為復雜的矛盾,我可不願意看到愛爾蘭海軍駛進哈得孫灣,為“對愛爾蘭自由聯邦的尊嚴不能容忍的侮辱”要求道歉。

恐龍是不會畫地圖的,但是當時的巖石卻留存下來講述恐龍的故事。因為巖石無處不在——火成巖,是巖漿在地表冷卻所形成的;花崗巖,是在重壓之下形成的;沉積巖,是慢慢沉積在海洋江湖底部的;還有形似板巖和大理石的變質巖,它們的實際成分仍是石灰石和黏土。

各種各樣的巖石覆蓋著整個地球,雜亂無章,就像一間堆滿家具的房間突然遭了旋風。這些巖石就是人類的地質實驗室,而且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室。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麽那些對打野兔充滿熱忱卻對探索科學興趣寡淡的英國人中會出現這麽多第一流的地質學家。不過,也可以這麽說,正因為英國有這麽多優秀的地質學家,所以我們對英國的地質構造也比對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有更多的了解。遊泳冠軍往往生於水鄉,而不會來自卡拉哈裏沙漠腹地。

那麽,對於自己國家的起源,英國地質學家們是怎樣描述的呢?

不妨先去忘掉你所了解的歐洲地圖,去想象一個最近才從海面浮現的世界。它還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抖。一片廣闊的大陸不斷升高,漸漸地聳立在水平面上,突如其來的爆炸又將其撕成碎片,就像紐約市地下管道的爆炸會將水泥路面炸開花一樣。其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在一點一點地塑造著這個新世界。從海洋上不斷吹來的風,從西到東夾裹著大量的水汽潤濕著幹渴的陸地,給它鋪上一層廣袤無垠的禾本科植物與蕨類植物,並慢慢生出各種各樣的灌木和喬木叢。日日夜夜,年復一年,那不知疲倦的海浪不斷地拍打著、撞擊著、研磨著、損蝕著、撕扯著海岸。直到海岸像烈日下消融的雪,漸漸凋零、碎裂。突然,轟隆隆——從大陸最高峰陡峭的懸崖頂部,冰雪呼嘯而下,如一面死亡之墻殘酷地沖下寬谷的斜坡,冰凍的水、山頂落下的碎石,霎時充塞了又深又窄的峽谷山澗。

得天獨厚的英格蘭——正處於大陸群中央

陽光普照,大雨滂沱,冰雪崩裂,海潮侵蝕,寒來暑往,季節更換,當人類出現在這個星球上時,這便是他見到的情形。一道河谷將這條狹窄的土地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了。這道鴻溝從北冰洋直至比斯開灣,縱貫南北。與這道波濤洶湧的狹窄水域隔海相望的,是一座孤零零的高原。那邊海面上還有幾塊孤獨的礁石,似乎不是給人類居住的,它們是海鳥的棲息地。

這就是英格蘭的產生。現在,讓我們看一看現代地圖。

從設得蘭群島到蘭茲角與從美國哈得孫灣或南阿拉斯加到美加邊境的距離是相等的。如果以歐洲為例,它的長度相當於從挪威的奧斯陸到捷克的布拉格。換言之,在北緯50°到60°之間,生活著4500萬英國人,因此英國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在同一緯度上的堪察加半島的人口卻不到7000人,他們不得不靠吃魚來維持生存,僅以此免除饑餓而已。

讓我們還是來看地圖,看圖比讀文字更清晰明了。

英國東臨北海(北海只是一個年深日久積了水的窪地而已),向東還面對法國,在兩國之間有一條跨越陸地的小溝,那就是英吉利海峽。在英格蘭平原最深的低谷中躺著大倫敦,再過去就是威爾士的高山。愛爾蘭海是另一個窪地,這裏還有愛爾蘭平原、愛爾蘭山脈,以及西邊淺海上的一些孤獨的巖石。最後是聖基爾島(因為路途艱險,那裏荒無人煙)。然後,地勢突然下降,一直下降、下降,在那裏,就是真正的海洋起點,巨大的亞歐大陸板塊在這裏才完全讓位給真正的大洋。

大西洋、愛爾蘭、英格蘭、歐洲

至於英國的內海、海灣和海峽,我應該詳細介紹一下,但我盡量避免羅列出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名字,免得你看了後面忘了前面。但是,我們面對的這個國家是世界著名的大國之一。它雖然只是一個彈丸小島,但是4個世紀以來,它卻對世界上無數男女老少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它的成功既不是由於機遇,也不是由於種族優越,而是大自然的匠心安排,將這個可愛的小島堂堂正正地放在了東半球大陸群的中央,而這些島民充分利用了他們的機會。如果你想了解這意味著什麽,請看看可憐的澳大利亞,它被孤零零地遺棄在浩渺的海洋之中,完全任其自行其是,沒有鄰居,沒有從外面獲得新思想的機會。再看看英格蘭的地理位置,它就像一只網中央的蜘蛛,到任何地方的距離都是相等的,而且它的四周就像一道護城河,保護著它免遭外族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