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王國和挪威王國治下的領地(第2/4頁)

在9世紀早期,這些北歐海盜至少三次洗劫過巴黎。他們沿萊茵河逆流而上,一直到達過科隆和美因茨。至於當時的英格蘭,來自挪威的不同部落正為爭奪這個國家的所有權而戰,就像現在的歐洲各國為了一塊石油產地就發動戰爭一樣。

大約在同時期,他們還發現了冰島,在北歐建立起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在這裏進行了長達7個世紀的統治。再後來,他們又組織了一支多達200條船(一旦需要,可以在陸地上擡著前進的小船)的遠征軍,橫渡波羅的海,一直打到黑海,使整個君士坦丁堡驚惶失措,於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急忙收編這夥強盜,讓他們當自己的特殊警衛部隊。

這夥海盜們又從西邊進入地中海,在西西裏、意大利和非洲沿海安家落戶,最後他們又拜倒在教皇的座前,為教廷征伐異教徒效勞。

往昔榮耀風光一時的挪威現在又如何呢?

海盜之國已成歷史,今日的挪威是一個備受尊重的小王國。捕撈並出口大量的魚,還從事遠洋運輸業。另外,他們還為將哪一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而苦苦爭鬥。如果挪威政府沒有那種要命的毛病——兩三年就更改一次重要城市和火車站的名字——全世界恐怕都不會注意到他們國內的這些爭鬥。

講到挪威的城市,大多數不過就是過度膨脹了的村莊。在那裏甚至所有人的狗都互相認識。特隆赫姆是挪威古國的首都,它有一個天然良港,當波羅的海結冰之後,瑞典的大部分木材就是從這裏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港口的。

挪威現在的首都是奧斯陸,是在一個古老的聚居點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那個聚居點曾毀於大火。奧斯陸由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所建,因而曾被稱為克裏斯蒂安娜,後來挪威人決定將所有帶有丹麥色彩的地名全部改為挪威名字,於是就有了“奧斯陸”這個名字。奧斯陸緊臨奧斯陸峽灣,正處於挪威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峽灣延伸到寬闊的斯卡格拉克海峽,這個海峽其實是大西洋的一個支流,將丹麥與挪威遠遠隔開。

像斯塔萬格、阿爾桑德和克裏斯蒂安桑這些城市,直到每天早晨9點汽笛響過才會有一點兒生氣。卑爾根曾是古老的北歐商業同會——漢薩同盟(13—17世紀北歐城市結成的商業、政治同盟——譯者注)的殖民地,一度掌管著整個挪威海岸的商業往來,現在,這個城市由一條鐵路與奧斯陸相連。特隆赫姆也有一條鐵路線直達瑞典的波羅的海沿岸。再往北,在北極圈以內,還有一個港口——納爾維克,它是瑞典拉普蘭鐵礦砂的輸出港。特羅姆瑟和哈默弗斯特這兩個城市不斷散發著魚腥味。我之所以提及這幾個港口城市,是因為很少有人類在緯度70。以上的地區還能生活得這樣舒適。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一片堅硬而難以生存的土地。它迫使成千上萬的人們去國離家,顛沛流離於茫茫海上。盡管如此,它的兒女們仍然保持著對故土的眷戀與忠誠。如果你有機會,不妨乘船去北方看看吧!所到之處大同小異。有一兩座荒涼的村莊,搖曳著幾棵只夠養活一頭羊的衰草,稀稀落落的五六間小屋,還有海邊搖搖欲墜的幾條破船。當一周只來一次的汽船又開進港口時,這裏的人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終於又看到了它。盡管如此,他們仍然生活在這裏,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因為,這是他們血和肉的組成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是一個高貴的夢想。

可是,在遠離塵囂的博德或瓦爾德,情況往往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當整個北極大平原消失在大西洋的萬頃碧波之中,瑞典是斯堪的納維亞殘留的另一端,這是一個與挪威截然不同的國家。人們感到奇怪:為什麽這兩個國家不合並為一國,這樣會節省一大筆管理費用。從理論上講,這種設想符合實際,可是這兩個國家的地理概況卻使這種設想成為空談。由於受墨西哥灣暖流呵護,挪威是適宜的溫暖型氣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在卑爾根,如果馬兒見到不帶雨傘和雨衣的人就會受驚);瑞典是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漫長寒冷,降雪豐沛。挪威有許多深入內地數英裏的開闊的峽灣;瑞典海岸低平,很少天然港口,只有面臨卡特加特海峽的哥德堡比較重要,其余都不值一提。挪威本土沒有什麽自然資源,瑞典卻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鐵礦。由於煤炭資源缺乏,迫使瑞典向德國和法國大量出口鐵礦砂。過去20年中,瑞典開發利用了境內幾處重要的瀑布,建成幾座水力發電站,使這個國家減少了對煤炭的依賴。森林覆蓋了瑞典大面積的國土,這筆寶貴的財富使其火柴工業十分發達,造紙工業更是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