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殖民擴張與戰爭(第3/3頁)

1885年,比利時精明的國王利奧波德利用探險家亨利·斯坦利的發現,建立了剛果自由政府。這塊幅員遼闊的熱帶土地最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大帝國,但是由於多年的治理不善,比利時人將其吞並,1908年淪為他的殖民地,並廢除了這位肆無忌憚的皇帝所縱容的官僚腐敗現象。只要能獲得象牙與天然橡膠,這位皇帝可是顧不上土著居民的命運的。

至於美利堅合眾國,因為他們的本土已經非常廣闊,所以擴張領土的欲望並不強烈。不過西班牙人在古巴(西班牙在西半球的最後一塊領地)實行殘酷統治,這實際上迫使華盛頓政府再也不能袖手旁觀。經過一場短暫而毫不起眼的戰爭,西班牙人被趕出了古巴、波多黎各及菲律賓,後兩者則成美國的囊中之物。

當然世界格局以這樣一種方式發展自有道理。英國、法國、德國的工廠數量的急劇增加,這迫切要求更多的原料。同時,歐洲工人的不斷增加,食品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到處都在呼籲開辟更多更豐富的市場,發現更容易開采的煤礦、鐵礦、橡膠種植園和油田,增加小麥和谷物的供應。

歐洲大陸的單純政治事件在人們眼裏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這些人正計劃開通維多利亞湖的汽船航線或修築山東省內的鐵路。他們知道歐洲仍然留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他們漠然置之。由於純粹的冷漠或疏忽,他們為子孫們留下了一筆充滿仇恨與痛苦的可怕遺產。不知從何時起,歐洲的東南部一直是刀光劍影,血流不斷,慘不忍睹。在19世紀70年代期間,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門的內哥羅(今黑山)及羅馬尼亞的人民再次打響了自由保衛戰,卻遭到土耳其人(在眾多西方列強的支持下)的殘酷鎮壓。

1876年,保加利亞發生了極其殘暴的大屠殺,俄國人民終於忍無可忍,俄羅斯政府被迫出面幹涉,這種情形就像麥金利總統不得不出兵古巴,制止惠勒將軍的行刑隊在哈瓦那的暴行一樣。1877年4月,俄國軍隊越過多瑙河,直取希普卡要塞。接著,他們攻克普內瓦那,然後揮師南下,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的城門下。土耳其急忙向英國求援,英國政府站在土耳其蘇丹一邊,遭到許多英國人的譴責,但是首相迪斯雷利決定出面幹涉。他剛剛把維多利亞女王扶上印度女皇的寶座,他喜歡活潑的土耳其人,討厭在國內殘酷虐待猶太人的俄國人,決定進行武裝幹涉。俄國被迫於1878年簽署了《聖斯特凡諾和約》,巴爾幹問題則留給同年六七月的柏林會議上解決。

這次著名的會議完全操控在迪斯雷利手裏。這位聰明的老頭,卷曲的頭發梳得油光發亮,態度高傲卻又帶有一種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和天才的恭維本領,甚至連以強硬著稱的俾斯麥都要甘拜下風。在柏林,這位英國首相費盡心機地呵護著他的土耳其盟友的利益。門的內哥羅、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宣布為獨立的王國。保加利亞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侄子、巴騰堡的亞歷山大親王的統治下獲得半獨立地位。然而,由於英國過分關心土耳其蘇丹的命運(英國視土耳其為自己阻止俄國西進的重要門戶),這幾個國家均未獲得充分發展自己的政治和經濟的機會。

更糟的是,柏林會議允許奧地利從土耳其手中接管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作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加以統治。雖然奧地利把這兩塊長期被忽視的地區打理得井井有條,但這裏的居民大多數都是塞爾維亞人。這裏早年曾是斯蒂芬·杜山創建的大塞爾維亞帝國的一部分。早在14世紀初期,杜山成功抵禦過土耳其人,使西歐免遭入侵。塞爾維亞首都烏斯庫勒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個半世紀前已經是一個文化中心。塞爾維亞人對自己昔日的光榮刻骨銘心。他們對出現在這兩個省內的奧地利人充滿了仇恨,因為他們覺得從傳統的各方面權利來說,這裏是他們自己的領土。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儲斐迪南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刺身亡。暗殺者是一名塞爾維亞學生,他這樣做純粹是出於愛國動機。

不過,這次可怕的災難雖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原因,但是它是那場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我們不能歸咎於那個狂熱的塞爾維亞學生或他的奧地利受害者。其根源應該追溯到著名的柏林會議,那時的歐洲過分忙於物質文明的建設,無暇顧及古巴爾幹半島的某個角落裏,那個被遺忘的古老民族的渴望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