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法國大革命(第2/5頁)

在這裏,我想給你們一個小小的忠告,當你閱讀一本有關法國大革命的小說或觀看某部法國大革命方面的戲劇和電影時,你會很容易得到一個印象:所謂的法國大革命完全是一幫來自巴黎貧民窟的烏合之眾們的一場大騷亂。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暴動往往在革命的舞台上演,但他們通常是在那些中產階級專業分子的鼓動與領導下發起沖鋒的。這些人將饑渴盲目的大眾用作他們威力無比的盟軍。然而,真正引起革命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少數幾個才華橫溢的優秀分子提出來的。一開始,這些思想被引薦到舊貴族們迷人的客廳,供國王陛下和那些膩煩透頂的紳士、貴婦們消遣。這些處境賞心悅目但危險無比的客人們玩起了社會批評這個危險的爆竹,直到火星不小心從與這座大房子一樣老舊腐朽的地板裂縫裏掉了下去,一直落到了雜亂不堪堆滿陳年雜物的地下室,引起了火苗。這時,驚起了一片救火的呼聲。偏偏房主對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倍感興趣,可就是沒學會如何管理他的財產。由於他不懂得如何撲滅這小小的火苗,所以火勢迅速蔓延,熊熊大火將整座建築燒為灰燼。這就是所謂的法國大革命。

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可以將法國革命分為兩個階段。從1789年至1791年為第一個階段,是人們還或多或少嘗試君主立憲制度的階段。這種嘗試以失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國王本人的愚蠢和缺乏誠信,另一部分是由於局勢的發展已經失控。

從1792年至1799年,出現了一個共和國,人們首次試圖建立一個民主形式的政府。不過,這次嘗試因社會常年騷亂和人們對社會改革喪失信心而統統付之東流。法國大革命最終以暴力的形式爆發出來。

斷頭台

當法國背負起40億法郎的巨額債務,國庫幾近倒閉,已經無法再立新稅目來增加收入時,甚至連國王路易(他是一位靈巧的鎖匠和優秀獵手,可極其缺乏政治才華)也隱約感覺到,應該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了。於是,他召見了蒂爾戈,任命他為財政大臣。安尼·羅伯特·雅克·蒂爾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德·奧爾納男爵。60多歲的他曾經是一個正處於迅速消失之中的土地貴族的傑出代表。作為一名成功的外省總督兼能力出眾的業余政治經濟學家,他確實竭盡全力來挽救危局。但不幸的是,他並沒有創造奇跡。由於再不可能從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的農民身上收取更多的稅收,因此必須讓從未繳納過稅的貴族與神職人員也為國家財政盡一點兒必要的義務了。這使得蒂爾戈淪為了凡爾賽宮的公敵。更糟的是,可憐的財政大臣還不得不面對皇後瑪麗的忌恨,因為這位皇後非常討厭“節儉”這個可惡字眼。不久,蒂爾戈被冠以“不切實際的幻想家”和“理論教授”,他的官位當然也岌岌可危。1776年,他被迫辭去了財政大臣的職務。

繼“理論教授”之後的是一個講求實際的生意人。這位工作勤奮、任勞任怨的瑞士人名為內克爾,他靠做糧食投機生意以及與人合夥創辦一家國際銀行而發家致富。他野心勃勃的妻子硬把他推上這個他力所不及的政界,以便為她的寶貝女兒爭得一定的地位。後來,他的女兒真的嫁給了瑞士駐巴黎大使德·斯特爾男爵,並成為19世紀初期知名的文化人士。

和蒂爾戈一樣,內克爾帶著滿腔熱情投入了工作。1781年,他遞交了一份關於法國財政狀況的審計報告。可路易十六根本看不懂這份復雜的報告。他剛剛派遣了一支軍隊去北美,幫助當地的殖民者反抗他們共同的敵人——英國人。由於這次遠征耗資巨大,國王要求內克爾搞到急需的資金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他沒有增加稅收,反而印發了更多統計和數據,更有甚者,他居然也開始用起“必要的節儉”之類的討厭字眼來了,這意味著他作為財政大臣的日子就不長了。1781年,他被當作一個無能的官員被國王解職了。

繼“理論教授”和講求實際的“生意人”之後的是一位伶俐討巧、左右逢源的人物。他向所有人許諾,只要他們信任他無懈可擊的運作體系,他保證每人每月都能拿到自己的錢。這個人就是查理·亞歷山大·德·卡洛納,一個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官員。他靠著自己的勤奮和不擇手段的欺瞞謀取了高位。他發現國家已經債台高築,可他聰明過人,想要拉攏每一個人。於是,他發明了一個快速的補救辦法:借新債還舊債,拆東墻補西墻。這是一個老掉牙的辦法,但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自古以來,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是災難性的。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法國又新增了8億法郎的巨額債務。只要國王陛下和他可愛的王後陛下提出要求,他就會毫無顧忌、笑容可掬地簽上自己的大名。要知道,這位迷人的王後早年在維也納便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現在要她改掉幾十年的習慣是不太現實的。